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党史方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以屏南县梨后村等为例
2019-10-3116:19:24来源:

屏南县寿山乡梨后村为我室挂钩帮扶的扶贫开发重点村,路下乡罗沙洋村、门里村是我室挂钩帮扶的产业薄弱村。在全市学习贯彻习近平回信重要精神,走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大潮中,我室结合工作实际,到寿宁、屏南等地进行回信精神的宣传解读和扶贫帮困系列工作,发挥党史方志特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以屏南梨后村等为例,积极探索闽东乡村振兴新途径。

一、梨后等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正面临着人口外流、乡土风情弱化的现实。梨后村、罗沙洋村、门里村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一)人口外流严重,常住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严重

梨后村全村户籍77户,人口227人,常住人口不到30人,罗沙洋村全村户籍人口530人,常住人口仅50人。两村的常住人口大约为户籍人口的10%,而且年龄几乎都是50岁以上。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育幼、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吸走了农村大量的人口。

(二)古建筑坍塌损毁严重,传统古村落保护难度大

罗沙洋村开基于明朝,其建筑文化历史可追溯到680多年,村落传统格局保持较完整,传统建筑约占95%,少有现代建筑,传统建筑中大部分是古民居,种类丰富,有祠堂、庙宇、古店面、炮楼、歇亭、水碓房等,土木结构的古民居具有典型闽东北山地民居特点,鲜活地体现了罗沙洋传统建筑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风雨侵蚀等原因致使许多无人居住的民居逐步坍塌损毁,甚至部分民居已夷为平地,变成村民的菜园。村干部保护古民居的意识很强,苦于修复土木结构古民居的成本高,所需资金缺口巨大,且存民居权属问题,目前无人居住的古民居保护情况堪忧。

(三)产业十分薄弱,常住人口的经济收入不高

罗沙洋村产业单一,仅有蔬菜种植业,全村20户从事反季节蔬菜种植,主要是花菜和辣椒。今年花菜的收购价格较低,菜农收入不容乐观。另有一个刚起步的竹鼠养殖场,规模比较小,厂房2000平方米左右,目前主要处于育种阶段,真正出栏收益要到2020年。

梨后村在市领导、挂钩帮扶单位及乡领导多次调研指导下,村民重点发展种植产业,如梨树、板栗、脐橙等(目前均未出产果实)。种植梨树约5000株(种植面积约60亩,其中村民个人种植3700株),板栗2000株,脐橙3000株。

二、梨后等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机制

近年来,屏南县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了比较成熟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要借鉴文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促进产业发展的高效集聚,增强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心,必须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生态、空间、产业、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规划引导,根据各乡村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总结好提炼出各具风格的振兴模式,在政策指引上落实落细中央、省、市有关乡村振兴的精神。

罗沙洋村目前已入选住建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虽然有了这个牌子,但是要保护好村里的传统文化的遗存,特别是传统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县里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借鉴熙岭乡龙潭村的成功经验、运作机制,融合多方筹资渠道,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全力破解资金瓶颈。在发展模式上是以文创亦或其他什么体验基地为风格,需要政府的具体指导。

(二)挖掘乡村地情,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要让农村“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传承乡土文明,保护好地方历史文脉的最重要载体,是留住乡愁,激发家乡情怀的源泉。

梨后村要积极融入寿山乡正在策划的“茶盐古道”(“茶盐古道”是屏宁两地间重要的茶盐等物品的运输路线)综合文化旅游圈,打造特色的旅游体验。当前要保护和开发好“茶盐古道”,能让游客通过古道文物古迹体验先人的足迹,感受百年历史文化,挖掘人们对古时千丝万缕的记忆,传承和弘扬屏南人民那种崇高的创业精神,那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利用现有果树资源,举办梨花节,发展脐橙、猕猴桃采摘等带动乡村旅游。

罗沙洋村要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的遗存,包括民居、祠堂、庙宇、古店面、炮楼、歇亭、水碓房、石旗杆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器具等。通过对这些乡村记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展现中华民族多样的历史文化成就,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发掘资源禀赋,争创优势主导产业

梨后村应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村内荒废农田进行整理,继续扩大梨树种植规模,并加大对果农关于梨树追肥、剪枝、病虫害处理方面等进行专业辅导培训,抓好梨树果实品质的培育。另一方面,设计、注册梨品牌的商标,将梨的种植发展成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同时,尝试猕猴桃的种植,多措并举提高村民收入。

门里村竹林面积达2000亩,毛竹资源丰富,且各竹山的便道都已打通,但是这一资源还没充分发掘。村里虽在2015年就引进一家竹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毛竹管护和毛竹加工业务,但也只是初级加工,目前效益不好,处于半停产状态。村里急需引进一家大型的毛竹深加工企业,这样即可发掘门里村及周边乡村的毛竹优势资源,也可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四)党史方志助力,记载宣传特色记忆

屏南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部门应在省、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发挥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功能,以棠口乡为核心联合周边乡镇,组织一场“党史方志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推介“屏南党史方志特色记忆”。

借鉴2018年我市在蕉城区开展的“悠远地方志,魅力霍童溪”和今年在福安开展的“悠远地方志,红色溪柄镇”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经验,市、县、乡三级联动,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挖掘历代方志中关于当地风俗、物产、技艺及风景名胜等的记载,整合编撰一本棠口等乡镇的党史方志特色记地情书,宣传当地的特色资源及其文化内涵。

举办一场集党史方志成果及地情文献展示和特色项目表演、美食展示、特色记忆授牌等多种互动形式让游客体验特色记忆项目,打响当地的地方文化名片,推动产业发展。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