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福安溪柄发展红色旅游的探索实践
2019-10-3116:21:11来源: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我开展了福安溪柄红色旅游探索与实践主题调研。

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东毗松罗,南连赛歧,西接坂中,北依城阳,距城区20公里。辖区总面积128.4平方公里,下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办林场,全镇3.8万人,其中畲族人口3665人。溪柄镇是闽东革命中心,被誉为“闽东延安”,是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八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央红军长征后党在南方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福安溪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安溪柄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取得了成效。2017年12月,福安溪柄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成为宁德唯一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红色旅游为主题,集“红、绿、俗、古、廉”旅游资源于一体。

近年来,溪柄镇立足“清新福建,红色溪柄”的发展定位,以建设“闽东延安、田园花海”为抓手,深入实施红色旅游战略,以红色旅游为核心,以“旅游+”为手段,推动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举全镇之力打造柏柱洋红色旅游特色小镇。

一、福安溪柄红色旅游的主要做法成效

(一)突出“旅游+红色”,打响苏区特色品牌。一是积极推进实施柏柱洋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升工程,完成闽东苏区纪念馆陈列布展改造工程;实施斗面村四座旧址实施美丽庭院改造提升;整合红色旅游元素,对苏区街立面进行改造设计,力求打造出独具闽东风情的红色旅游街;实施柏柱洋二期路面提升改造工程;建设茜安水利主题文化公园,进一步弘扬水利文化,传承闽东红旗渠精神;楼下村古街、民宿改造、闽东苏区纪念馆扩建、榕头村立面改造、郑虎臣纪念馆修缮、郑虎臣雕像修建等工程有序推进。二是注重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举办各种活动。每年的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定期开展红色旅游主题教育活动,成功举办了红色文化旅游周、平安福安·红色溪柄普法宣传月、弘扬闽东之光·书香溢满乡村活动、路跑嘉年华等节庆活动,开展了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歌等系列活动,吸引和接待了大批量的游客,进一步打响闽东苏区红色品牌,年接待量突破45万人次。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的模式,让更多游客走进溪柄,体验红色旅游之行。

(二)突出“旅游+绿色”,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溪柄绿色高效农业,打造多元素的农业休闲体验区、采摘游乐区和景观观赏区串联起红色主题教育和休闲农业观光一体的旅游线路。成功引进宁德贝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柏柱洋(福建)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发展大棚葡萄、百香果、红美人、脐橙等特色品种水果。引进了贝牛农业园、曲濑百卉园、楼下可畅游园、为荷而来荷花基地及兰花苑等休闲农业项目,把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二、 存在问题

(一)村民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思想理念有待提高。没有红色旅游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理念和经验。一方面不知道如何去做,另一方面有积极性,但主动性不够。

(二)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不够整洁,接待能力不够,制约了红色旅游发展。比如斗面村没有农家乐,没有会议场所,无法接待100人以上的团队,也没有午休场地。

(三)宣传面不够广,宣传方式不够丰富有效。宣传面往往仅在福安市、宁德市范围内,省内或外省范围的宣传不够。举办的活动不少,但效果还不够理想,存在一阵热现象,活动期间吸引了很多游客,活动后慢慢地冷下来,没有活动游客就锐减,没能形成一个持续化的旅游热度。受众面相对较小,对象主要是单位群体,基本上是党日活动或团建活动为主。

(四)红色旅游氛围不够浓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在景区没有很多的关于闽东红色文化主题的宣传,尤其是景区路上关于景区的标志和宣传不多。同时,红色景点未能很好地与当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削弱了其经济利用价值。   

(五)资源开发单一,缺乏新意。溪柄红色旅游地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旅游者均以参观为主,参与和体验偏少。

(六)红色导游员和解说员力量不足,讲解单一。溪柄在编的一线讲解员仅3-4个,旺季时就影响到讲解。同时,解说词不能突显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和立体性,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感染力不够。   

三、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党组织作用,积极宣传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理念,培养红色旅游人才。要深入宣传习近平回信精神,引导群众主动积极参与红色旅游,使红色旅游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理论深入人心并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溪柄红色旅游产业。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和加强专业培训双管齐下,引进、培养和挖掘一支乡村适应新时代红色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让他们学习红色旅游的先进经验,开阔眼界,转变思想,同时,边干边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带头人队伍,为红色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把红色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老区苏区村建设、红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溪柄特色的红色旅游的新路子。红色旅游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的“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溪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把红色旅游发展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老区苏区建设,精心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培点促面连片成线,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促进老区苏区村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加强建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打造红色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和党史研究、干部培训、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红色旅游特色小镇等,做足做强做响红色旅游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带动村民致富。

(三)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和讲解员培训,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和服务。加大环境整治,逐步完善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产业配套设施,如完善景区标识、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和观光车等。建设会议场地、农家乐、民宿等,提高接待能力。加强讲解员力量,并加大培训,提升素质,在原来基础上针对学习主题、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讲解重点,提升服务水平和教育感染力。比如针对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可以加入一些关于闽东苏区革命史中生动的直击人心的典型的能体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物、事件故事,使听众感受性更强,印象更深,更受教育。

(四)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内容全面化、宣传平台多元化、宣传对象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来宣传溪柄红色旅游的特色,可以结合庆祝建国7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心设计几条红色旅游体验线路,让参与者实地感受溪柄红色文化的魅力和教育性,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提升红色资源开发水平,从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内容、旅游服务等方面提升红色资源旅游开发水平。加大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研学在中国旅游中已经成为重大分支,是红色旅游未来发展最重要最核心的跨越方式。研学除了以干部研学和红色教育为主的研学外,还有农旅研学、乡村体验研学、乡村振兴研学、工旅研学、产品体验研学、文旅研学、艺术体验研学、户外研学、科考研学、商业研学等,可以因地制宜选择与适合溪柄的研学方式,与红色旅游结合,以红色文化形成的基础引导多样化研学发展,拓展溪柄红色资源优势。比如,可以与省委、市委党校等部门合作打造研学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革命遗迹和闽东苏区纪念馆,开展具有闽东特色的红色文化培训研学,开发一些能让学员有体验的教学项目,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