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基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调研 ——福鼎市山前街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探索和实践
2020-03-3116:26:57来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笔者认真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百名干部住乡联村•奋力夺取双胜利”活动的通知》要求,深入福鼎市山前街道开展疫情防控住乡联村工作,现针对山前街道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思考如下,以资参考。

福鼎市山前街道地处市区东部,城乡结合部,面积33.13平方公里,是闽浙边界的重要窗口之一,户籍人口30625人,流动人口3.5万人,下辖9个村和4个社区,街道规上规下企业共191家。疫情期间,山前街道不仅是福鼎市新冠肺炎患者的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和发热门诊点,而且也是福鼎市唯一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所在地。山前街道在疫情期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注重抓好党建引领、宣传引导、人员排查和复工复产等做法值得参考借鉴。

一、福鼎山前街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做法

(一)“快”速响应,全面发挥党建引领。疫情开始期间,山前街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市部署要求,第一时间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疫情防控组、市场监管组、监督考察组、宣传信息组、复工复产组、市场供应保障组等7个工作小组,形成街道联动、条块结合、联动联防联治的疫情防控工作格局。街道构建“网格化+户联防”工作机制,构建街、村两级面对面联动指挥体系,网格管理布局点对点稳控责任,有效落实落细疫情防控工作。期间,街道共抽调212名街村干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成立1支党员先锋队、13支党员突击队、61个临时党小组,共计党员298人和在职党员131人助力街道疫情防控工作。

(二)“正”面宣传,科学引导应对疫情。利用街道综合巡查宣传车、宣传栏、阳光村务、横幅、“筑梦山前”公众号、“村村响”、入户宣传和走访排查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普及健康教育、疫情防控知识,共发放宣传单35000张,横幅82条,通告1280份,着力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应对疫情。2月23日以来,外省返鼎人员170人,其中省外(不含温州)返鼎103人均居家自我观察,温州返鼎67人均居家自我观察;入鼎人员2354人,其中省外(不含温州)入鼎1264人均居家自我观察,温州入鼎92人均居家医学观察。动员群众劝导境外人员不返乡47户,取消婚丧喜庆45场次,群众性聚会3650人次,宗教寺庙活动8200多人次。针对已回国返乡人员进行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其摆正心态,统一集中隔离点,实施集中医学观察,接受核酸检测,并要求相应村(社区)干部在返乡人员隔离期间定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爱心聊天、解压唠嗑,防止隔离人员出现心理负担较重、心情烦闷等情况。对境外未返乡人员,各村(社区)干部对其逐一进行电话沟通,为他们送去问候,讲明当前的严峻形势,同时做好政策宣传和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保持理性认识,不信谣,不传谣,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并告知返乡需遵循的报备程序。

(三)“严”字当头,确保源头管控到位。严格落实“一人一卡”详细信息登记造册,每日跟踪人员动向,建立居家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四个一”措施进行挂钩联系,实行“一日一报”,要求湖北、温州、境外返鼎人员居家观察,做好个人卫生,均衡饮食,不外出串门,一旦发现出现发热、腋温37.3℃以上,有干咳、乏力、气短,甚至呼吸困难者,立即送至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加强密集场所环境卫生集中清理整治,每日开展公共场所环境消杀消毒工作,净化公共卫生环境、切实切断传播途径,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截止3月31日,山前街道共摸排温州入鼎5424个电话,电话核查率100%,摸排温州建档人数2317人,其中已解除隔离2317人(建立4个1管理432人,已解除隔离346人);摸排湖北入鼎512个电话,摸排建档人数206人,其中已解除隔离156人,居家自我观察50人。摸排工作做到排查管控全覆盖,不漏一人。同时,对辖区境外人员开展地毯式摸排工作,截止到3月31日,共摸排出境外人员261人,已回国52人(在鼎45人,在西安、深圳、无锡、上海、杭州、重庆、广州各1人),预计回国5人,帮助解决问题7个。

(四)“挺”在前头,党员彰显先锋作用。启动疫情警报伊始,包街市领导、街、村三级主要领导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在防控疫情斗争中深入防控疫情第一线,确保及时发声指导,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哪里有潜在疫情,哪里就有党员在发光,街道领导班子带头一线调研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到社区开展疫情登记排查工作,在织密防控网络中积极发挥作用;村(社区)党支部担负起一线排查、稳控任务,夜以继日毫无怨言。

(五)“细”处着手,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街道安排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组建三支由街道领导班子成员领队、街直部门和市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组成企业项目复工复产服务队,深入街道辖区内各大小企业,宣传省、市关于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措施,讲解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导则内容要求,指导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企业每日测温、佩戴口罩、场所消杀、员工健康管理等各项防疫措施。疫情期间,山前街道为企业送去30000个口罩和部分电子测温仪,全力助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截至目前为止,山前街道辖区规上企业复工23家,规下企业复工168家,复工率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境外人员摸排工作任务较重。入境人员存在未及时申报,街道、村(社区)掌握信息源头滞后,单靠群防群控机制出现管控时间差,导致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大。

(二)物资调配上下联动渠道不畅。在疫情稳控工作前期,街道卫生防疫物资十分短缺,急缺口罩、体温枪等基本物资,只能在兄弟单位之间争取资源流转,对疫情一线防抗工作造成影响,物资储备、流转、供应等应急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三)复工企业资金短缺现象突出。疫情导致企业资金流回转周期延长;部分企业超负荷运转,急需贷款融资缓解资金短缺。然而,常态下的规则与应急状态下的规则冲突,致使银行无法在特殊时期及时为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复工企业“燃眉之急”难以有效解决。

(四)企业海外销售受影响。山前街道企业主要以化油器产业为主,目前销售渠道中海外销路受境外疫情及物流影响,使海外订单减少,企业全年海外销售受影响,国内销售相对稳定。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联防联控,构筑精准防控体系。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坚决把外防输入特别是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任务,从严落实省里“七个做好”“七个落实”“七个进一步”等要求,强化联防联控,进一步补齐信息不对称等薄弱环节,实行全覆盖动态摸排。加强社区(村居)“大数据+网格化”管理,全面加强辖区境外入鼎人员摸排,严格落实体温检测、扫码登记等防控措施,发现境外返乡入鼎人员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对辖区内实施居家隔离措施的境外入鼎人员,要加强医学随访,督促其严格落实居家隔离要求,发现体温异常的按要求及时送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因地制宜出台举报奖励措施,公布举报电话,畅通疫情防控举报渠道,严格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面加强健康管理的同时要加强人文关怀,注重“柔性”管理,及时释疑解惑,确保精准防控到位、诉求解决到位、暖心服务到位。

(二)强化政策保障,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在疫情期间,严格落实省里支持企业发展24条具体举措及宁德扶持中小微企业9条措施,抓紧简化复工复产手续,优化复工复产流程,确保急事急办。为保障企业资金流,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允许企业享受集团信用提供过渡性担保、延期还款、自动授信等。针对因受疫情影响物流成本增加、国外订单减少,地方政府可通过补贴运费方式鼓励企业正常运营,在国内可加大跨区跨级协调力度,在不同区域间按照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制定更加精准政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提高国内销量,提升企业复产能力。针对中小企业,应转变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一些政策和绩效考核办法,其指标和绩效评估应更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抗击疫情期间,一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临时性有突破的措施和政策,如用地支持、贷款方式创新等,在疫情结束后可以持续下去,以进一步激活经济发展活力和潜力,推动经济更加平稳发展。

(三)建立白名单制度,保障诚信企业利益。疫情对企业诚信度是一次考验,有诚信、保质量、保供应的企业更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和青睐。应借此机会建立企业诚信名录和企业社会责任奖惩制度,对那些克服困难、顶着利润低甚至赔本开工兑现合同的诚信企业,政府应该在信贷优惠、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保障困难时期讲诚信企业的利益,形成扶持表彰诚信企业的社会氛围。

(四)平衡两条战线,统筹做好相关工作。要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条战线,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推进”。复工复产企业要根据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疫情防控机构和社区等疫情防控的管理制度和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落实企业及广大员工的防控疫情措施,充分掌握企业各类人员的动态和健康信息,继续坚持完善测体温、消毒、戴口罩等入厂基本措施,确保上班上岗人员无异常,身体健康,为企业复工复产和正常生产经营运作打下坚实的前提保障。地方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要及时化解春耕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和贫困群众开工复产等方面难点堵点问题,强化业务工作指导与政策扶持;聚焦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强化用地报件和用地“网上”报批,助推重点项目及早动工;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工作推行“不见面式”办理模式,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群众需求,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