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浅谈保护传统村落中地方志的作用
2020-09-1708:50:20来源:甘代寿

【引言】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2015年指出:“过去十年,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然而“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因此,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起的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行动运势而出。同时发出文件,指出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不断完善传统村落调查;建立国家和地方的传统村落名录;建立保护发展管理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制定保护发展政策措施;培养保护发展人才队伍;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鉴于这个背景,地方志的作用也就多了个平台。
    一、村落保护文史知识的支撑
    从2012年至2017年列入传统村落名单全国有4153个,其中福建省229个。屏南县16个,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历史文化名村2个。一个村落能跻身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不仅只凭得村落古貌保护较好,还必需根据其选址、历史沿革、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方面是否具有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独特性,是否具有乡村文化传承性。若这些要素俱全的条件下,那么就要制作图文表相结合的上报文本,经一级级考查审定而后批复。
    自古以来,乡村的文史记载在哪呢?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来源,“家谱、碑记、建筑物梁下皮书、地方志”。最主要的是家谱与地方志书。但家谱是以家族繁衍为体系来撰写的,修谱中常有多褒攀贵,同时有的村落为多姓聚居村,各姓氏家谱记载常有出入。再则乡村的变迁中,一些村庄几度易主,这样一些历史古迹在后来修家谱时就不可能收入。于是地方志书就会成为制作申报文本主要追根溯源的依据。就如:屏南漈下马仙的信仰,甘氏家谱记载这个信俗是祖上从浙江景宁带入,但《屏南县志》清代版中记载:甘棠吾洋村就有马氏天仙庙。《古田县志》也记载高岗顶上有马氏天仙香坛。可见若只凭《甘氏宗谱》的记载,别的村这个信俗源头就说不清楚。还有如古道、河坝、路亭、古桥等,只能从志书的记载中寻找依据断代。这样制作了文本才经得起专家的推敲。
    另村庄建制的沿革,这项内容,若只限于村庄,是无法理的条分缕析。村庄关于这方面记述,大多是口口相传,凭着上代人的记忆而传下。就如屏南县从古田分治,这几都、几保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民间相传的往往还是沿续隶属古田县时都、保建制来传。双溪在清雍正十二(1734年)前属新俗里二十九都,建治后属新俗里一都。这些变化,只能依据地方志才能解决。
当地信俗、民间非遗、生活习惯、生产工艺等等,许多文史支撑离不开地方志,于是说地方志是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文史知识的重要支撑点。
    二、村落保护制定规划的引导
    从2008年开始,屏南县就为一些古村落做保护规划。2008年3月委托城市建设研究院编制了《漈下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08年10月委托厦门大学闽台建筑文化研究院和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学术委员会共同编制了《漈头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2008年12月委托华侨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编制了《屏南县双溪镇入口街道片区有机更新设计方案》,2011年7月委托福建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双溪镇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年4月委托福建省工程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村庄规划(历史文化名村建设规划)》。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达280多万元。
    古村落的保护规划若失去对乡村文化共性与个性的把握,就有可能出现千村一面的规划。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见在同一农业文明基因里发展起来的乡村,还是有不同的个性。于是乡村保护规划必须抓住特性,制定出一村一品的保护规划。为此,应该在充分了解古村风貌、古村格局、古村建筑风格等基础上,还必须深入地了解乡村历史见证物、乡村古建筑、乡村历史遗迹等分布,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存在空间。了解这些从空间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布局。同时必须充分了解以上这些熏满历史烟火色古建筑,古遗迹等的历史内涵与历史价值,从时间这条线上明晰重点。于是在制定规划时,不仅要读懂地方志,还得认真倾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的专家、学者的意见。把握乡村文根艺脉,制作出有文化灵魂的规划。近几年,屏南县地方志编纂人员就参加过十多场的规划制定预备会与规划评审会,根据县志的记载提出许多合理的建议而修改方案。就如一位台湾华梵大学教授要为漈下村做旅游规划,屏南地方志,不仅提供了地方志书,同时在评审规划提了多条修意见,都得到了采纳。他认为旅游要新奇特,规划了溪中洗糟菜,水上漂红项目,他根据地名后门岭规划为候门岭,攀候望门等,都被方志委编纂人员否定。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不仅能给规划编制单位提供地方志资料,还应该在规划编制前给予引导,规划审评时给予纠偏。例如:在一次制定双溪古镇保护规划交流会上,屏南方志委工作人员,不仅讲述了双溪古镇的历史人文,还介绍山情水性,屏南境内海拔千米以上高265座,双溪处于鹫峰山脉东北系,境内有三大高峰。全域有大小河186条,出境河流两条,一条流经霍童溪,一条注入古田溪,双溪之水注霍童溪,这带水牵出古道,就是屏南与霍童茶盐古道,于是这一带古村保规划要突出:茶盐古道的商贸文化。这一观点得到大家赞许。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介入,起着重着的引导作用,为确保规划既能切入乡村实际,又能保住乡村文脉,还能真正起到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
    三、村落保护立档调查的指导
    立档调查是村落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他有着一套规范操作与制作范本。立档的调查的项目有:地质、自然面貌、历史见证、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乡村现状、乡村简介。历史见证中又分为:家族历史见证、文献等项目。
    各个的项目撰写,完全以志书的写法来描述。于是这立档调查,成了具有专业性较强工作。这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就有着先天的优势。2013年屏南先试点在漈下、漈头、双溪北村等进行立档调查,还专门成立立档调查领导小组,抽集了文字组织、摄影、美术等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就在这些人员的培训会上,屏南方志委提供了《屏南县志》,还如何组织文字做了辅导。同进承当了漈下村立档调查任务。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撰写文字5000多字,收集图片1000多张,筛选编辑,完成了这项工作。报到中国民协,全国选十个村立档调查结集出版,屏南漈下村被选入。同时方志委还承当指导了别的村落立档调查的文字组织,在屏南传统村落的保护立档调查工作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践行者
    村落的保护是为了农耕文明的基因有个繁衍的空间,村落的发展是为这文化的基因孕育成胚胎,再繁衍出新的生命。这就是发展。只有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才符合上级提出活态保护的原则。屏南在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开辟了文化创意来引入人流,引入保护者,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吐故纳新,打造品牌走出了一条新路,成效比就明显的有:漈下古村、漈头古村、双溪古镇、厦地古村、北墘古村、北村古村、柏源古村、长桥古村等。漈下古村、双溪古镇立足当地特色建筑为素材,引进人才,加入开发,以“人人都是艺术家”来树立文化自信,创办油画基地,建立民宿;漈头古村创建耕读博物馆,发展第三产业;厦地古村创建影视拍摄基地;北墘古村创办闽派黄酒文化节;北村古村创立“我的乡村,我来建”的机制;长桥古村创建汤厝文艺创作基地;柏洋古村创立传统板刻基地,摄影家基地,农户加省直单位农产品供应基地。等等,这些文创引进人流近百万,创收入达2亿元。
    屏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动参与,大胆实践。一是参与县里品牌打造工程,先后参与了,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中国红粬黄酒文化之乡的申报文本制作,参与研讨,都取得成功。还参与由中国民协、省民协、宁德市人民政府主办,屏南县代溪镇承办的北墘古村冬至黄酒文化节的策划,参与了康里村端午文化节的策划。还以文创自愿者的身份长期协助漈头耕读博物馆,组织省、市作家进行采风。独立指导长桥古村汤厝文艺创作基地的建立,争取了《福建文学》创作基地、《福建文学》读者俱乐部的挂牌。还经常深入屏南许多古村调研,为古村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为前汾溪、里汾溪两村制作省级传统村落的申报文本。还组织屏南县作家深入到古村忠洋采风,撰写文化散文。在古村保护和发展中发挥了地方志的优势。并积极主动参与,成了古村保护和发展的实践者。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它离不开那些虽已衰老却蕴涵生机的老根——乡村。”于是地方志必须在古村保护和发展中必须发挥出文史知识的支撑、规划的引导、调查的指导、具体实施的践行者。(甘代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