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家训,是历代治家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历代名人志士、文豪学者、社会贤达、世家大族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家训,虽训以治家,实则训以育人,训以养德,落脚点乃训以治国。众多家训,首倡忠孝,不孝父母何以忠君(国)?当忠孝不可兼顾,以报国为先,足见家训之治国大义。而读书明理,行仁守义,与人为善,宽厚为怀,勤俭持家,诚实守信,重礼谦逊,和睦宗族,团结乡邻,艰苦创业等内容,均旨在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才,故说家训既是齐家之言,又可为治国之鉴。
关键词:家训,齐家,治国。
没想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的《福建家训》已风靡全国,被很多高层部门和领导所重视,家风家训已成为党的纪检和文明部门,开展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上升为治国思想,终于使方志部门从冷寂的古纸堆里崭露头角,逐渐被世人所关注。本文就家训所包含的齐家治国思想略作探析。
人民,是社会的基石。家庭,是国家的根本。人,最初所接受的教育,来自于家庭。家庭与国家,血脉相连,两者之间犹如细胞之于人体的健康关系,每个细胞充满活力,人的身体与精神也充满活力。细胞发生病变,身体健康就令人堪忧。同理,家庭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一个家族的兴衰,同时也影响一个国家的兴亡。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国家的事情。家庭教育好,子女成为可造之才,既可保家卫国,又能光耀门庭。也只有把孩子教育成国家和社会的可用之才,才能够光宗耀祖。从民间家谱发现,那些让家族引以为荣的人,基本上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因此,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是紧密相连的。而古代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是家训。
家训,是历代治家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名人志士、文豪学者、社会贤达、世家大族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如《朱子家训》指出:“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他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化平民化普及化,明确了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中国优良家教的形成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家训史上划时代的著作。近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训诫,呈现出的崇高人格,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代爱国精英。
家训,训以治家,训以育人,训以养德。“至德要道,最可弥于两间;地义天经,行近着于一己。”古代家训有许多教育经典,在当今仍富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崇尚仁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重礼谦逊,和睦宗族、团结乡邻,勤奋读书、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等。这些关于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经验总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寄托着人民的生命信仰、情感依托和家国情怀。
一、忠孝两肩挑,当以报国为先
为人之子,当孝其父母,因为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为人臣子,当忠于其君,因为俸禄供养来自君主(在“国”为“家”之放大的封建社会,忠君与爱国往往同等齐观,而以忠君为先)。所以,古代家训内容,多把国之大家与宗族之小家相提并论,而把国家放在前面。如朱熹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先明确君臣关系,再谈论家庭人伦,指出国君最珍贵的品质是“仁爱”,热爱人民,为民办事。而臣子最珍贵的品质是“忠诚”,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朱子家政又指出:“有公家之政,有私家之政。士君子修一家之政,非求富益之也,种德而已尔,积善而已尔。”国家有国家的管理准则,家族有家族的行为守则。强调家族的治理目标,不是谋图财富的扩张,而应该多行善事,多积功德。
蔡襄家训《论忠孝》:“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禄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无耳目心腹,岂为人欤!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或饰名沽誉,虽劝诸,亦可舍诸。则三五之世,忠孝多由于性,三五之后,忠孝多由于劝也。劝之尚不能,况不劝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悉心侍奉父母的思想行为叫作“孝”,这是人自然的本性;诚实侍奉君王的思想行为称为“忠”,这是做人的大义所在。它好比人的耳朵、眼睛、心腹,有身体就会有它,并非外在的东西。近代用表彰奖赏来劝导行孝,拿高官厚禄来诱导效忠,这么做的话,孝就不是出自天然本性,忠也不是人的大义所在了。这就像人没有耳目心腹,难道还能叫人吗!譬如白鹭羽毛白而其他鸟羽毛黑,都是事物的本性;如果是染色而成,怎么可以长久呢?忠和孝若要等别人劝导了才去实行,怎么达到极其忠孝呢?忠孝二者,足以感动天地鬼神,所以古代有“冰鱼”“寒笋”“返风”“起禾”的忠孝感应故事。有人用美名嘉誉装饰忠孝之道,即使劝导人们这么做了,人们也可以轻易舍弃忠孝的。因而在三皇五帝上古盛世,忠孝大多出于人的本性;而三皇五帝之后,忠孝大多由于劝诫才得以实行。劝诫尚且还不能遵循,何况没有劝导呢?
蔡襄是个文化大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大家”,他崇文尚德,称“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提倡“先道后文”,著文从明道、致用出发,他的《四贤一不肖》诗,陈词慷慨,正气凛然,影响一代诗风。曾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死后谥号“忠”,可见他是以自身的忠孝思想和行为影响子女,是言传身教,知行合一。
人们常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蔡襄论忠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上古社会,民心淳朴,子孝父母,臣忠君王,犹如人爱自己的耳朵、眼睛、心腹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出自人的本能,无需假借外部力量去推动这么做,所以能够感动天地鬼神。而通过外力推动,如以表彰、奖赏来劝导行孝,拿高官厚禄来诱导效忠,就已经背离了本性,犹如把白鹭的白羽染成黑羽,能够持久吗?但是,世风已然日下,通过外力劝诫尚且还不能使人遵循,何况没有劝导呢?如今,一些地方大力弘扬孝德事迹,正说明问题的严重。《福建家训》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广泛重视,可见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
我们从中看到百年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福建十杰”之一林觉民的家训《与妻书》,可想那时侯讲爱国精神,绝不是一句尘封在书堆里的空话;他在书中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名言,更不是作秀的表面文章,而是一种生命的承诺书。他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他希望爱妻能体谅他为国捐躯的心情,也能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就能减轻自己的悲伤情感。
他与妻子感情至深,也希望长相厮守,可那时的局势随时都有死人:天灾,盗贼,列强侵略,贪官污吏虐待,都是催命鬼。既然死神随时在召唤,他选择为国牺牲,也就义不容辞,可又不忍心把死后的痛苦留给妻子来承担,他曾对妻子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然而,事与愿违。“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无奈,国难当头,谁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正如老子所言“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样的忠臣,其实谁都不希望看到,可时势如此,人奈之何!即便这样,林觉民仍乐观面对自己的将来,还交代妻子腹中的胎儿若是个男孩,也教育他追随父亲的志向。这是何等的震撼人心呀!
二、书香不可绝,唯读书可改家运
古人认为,人的气质会影响到一个家的家运。如陈抟《心相篇》讲,心气平和,可以预料他的子孙会光宗耀祖。反之,性格古怪固执,不遭大祸,也必然会受大穷。既然人的气质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改变人的气质呢?先贤认为,读书,就是改变人的气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庞氏家训》上说,“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意思说,学习贵在能改变人的气质,岂能只是为了读懂句子、写好文章,为考取科举而学?比如原本轻浮之性通过学习变得庄重,性急的变得宽厚,脾气暴躁的变得和气,这些性情的改变,才能促进事业的成功,这才是学习的目的。曾国潘也说:“人之气质,本难变化,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可见,古人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科举——当官。虽然,由读书而进入仕途,是关系到一个家的家运改变的重要途径。不读书,就难以进入上层社会或知识阶层。可是,如果没有落实到个人性情气质和道德操守的改变,仕途也许将成为其家道走向衰败与灭亡的摇篮。所以在古人眼中的兴旺之家,无一不是识礼(理)的读书人。清代学者钱泳讲:“欲弟子为好人,必令勤读书,识义理,方为家门之幸,否则本根拔矣。”家里没有“识义理”的读书郎,那就好比大树没有根。要想家运不衰,书香不可绝。
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杨时家训《勉学歌》(又名《读书含云寺示学者》),谆谆告诫后学:要甘于清贫,爱惜光阴,勤奋学习,注重道德修养,不追名逐利。他说:“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应当珍惜现在的时光;学习贵在及时,从小就要立下远大的志向;所有言行要注意,不能迷失方向…….除了学问,所有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
廖鸿章也有《勉学歌》:“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盥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诵不绝吟。食了饭,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听书后,莫撄情,书中之理去推寻。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沐浴毕,听讲文,文中之理须辨明。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读书便说文。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后生家,这般勤,何愁他日无功名。”(《福建永定廖氏族谱》)
天亮以后,就该起床,沉心静气地阅读文章。梳洗完毕,关闭房门,不停地高声朗诵古文。吃过早饭,就抄文章,一笔一画都要认真。听了老师的讲解,更要神情专注,推寻书中的道理。到了下午,精神饱满,还要继续探索书中的精髓。洗澡之后,继续听老师的讲解,进一步辨明书中的道理。吃过晚饭,同学们聚在一起,不是读书便是互相讨论。夜间关闭房门,点油灯挑灯芯,读书到次日凌晨。青年啊,这般坚持勤奋的话,何愁将来不会金榜题名呢?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福建著名作家谢冰心祖父谢銮恩挂在书桌旁的一副对联。祖父对冰心解释说:“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素朴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就常常应当‘知不足’;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应当勇往直前地去做;而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他告诫孩子在生活享受方面要俭朴、知足,学习上要多多益善,多做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善事,不做违背世道的事情。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朴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陈衍的家训是:“为学治业,均应辛勤,如啖余甘,先苦后甜。”读书工作都要勤劳、刻苦,就像吃余甘果,先有苦涩后来甘甜。2003年,福州闽江公园北园建设“名人名言长廊”时,此家训被镌刻其间。《浦城章氏家训》载有章仔钧的家训:“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以上关于读书的家训,都强调:读书在于明白义礼,在于改变气质,在于培养道德。不是为了炫耀知识,不是为了当官发财。古今对照,就明白如今有些家长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已然降格以求。
三、仁义不可缺,待人以宽厚为怀
古人认为,和别人打交道,万不可刻薄、肤浅,认为“富贵家宜学宽,聪明人宜学厚。”(《史晋臣愿体集》)一个家要是有刻薄的毛病,定会败落。所谓“宽、厚”,就是善恶不要太过分明,为人也不要过于较真,譬如“眼里容不得一粒沙”。《韦弦自体集》分析说,善恶太过于分明了,心中就容易有许多条条框框,遇到事情一触即发,一定会有许多认死理的过失。只要不是真糊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把别人的过失说得无一是处。“山势太孤峻了则草木不生,水势太急迫了则鱼鳖不留。”观察自然山水情况,就可知道人应该如何去做了——道法自然。
所谓刻薄?《魏叔子日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处财,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与人一事一语,定要相报,便是刻;治罪应十杖,定一杖不饶,便是刻;处亲属,道理上定要论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余之谓。过此则恶矣。”意思是,他人借你一分钱,还九厘都不行;帮助别人说一句好话,非要他人回报,否则就认为别人不懂感恩;他人被处罚十板,认为少打一板都不可;与亲友相处,一定要丁是丁卯是卯,分个清清楚楚。这些不留余地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刻薄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宽厚呢?宽容他人的过错,是否会犯“养虎为患”的过错呢?《药言》一书讲到原谅他人的六种思路:其一,或许他有没认识到的地方;其二,或许他有听见、看到不是真实信息的地方;其三,或许他想做可力量达不到;其四,或许他心里有说不出的苦处;其五,或许他精神不济,照顾不到;其六,或许他有自己什么想法。和别人打交道先从这六点去想,都讲不通,且仍然执意不改,才可以兴师问罪。总之,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子女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姑息养奸。心中要有原则,也要有方法,掌握好尺度。
如朱熹家训指出:“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待人办事不能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也不要另立私法;不可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可妒忌贤才和有能力的人;不可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要珍爱生命,不可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可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情要拥护支持;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佣人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
蓝鼎元家训《鹿洲训词》亦载:“丹凤呼儿,乌鸦反哺。鹿得草而成群,蚁得食而共聚。蜂有君臣之义,雁有行列之序。雀巢低而多风,蛙声多而致雨。鸡未晓而不啼,燕非时而弗至。山禽虫兽,尚能如此,何况人乎!今你兄弟失爱,不顾手足之情。沈仲仁,很不仁;沈仲义,真不义。兄通经史,无教弟之心;弟精武略,有害兄之意。兄不兄,弟不弟,损日月之光辉。不仁不义,灭天地之正气,劝你兄弟,莫伤和气。”
这段话的意思是:丹凤有呼儿之情,乌鸦有反哺之心,这是为仁。鹿看到草就呼唤伙伴成群一起吃,蚂蚁看到食物会引来伙伴聚集在一起吃,这是为义。蜜蜂有君臣的礼仪,大雁飞行时有行列先后的顺序,这是为礼。雀巢建得比较低是因为风比较大,青蛙一直叫是因为要下雨了,这是为智。天没亮的话鸡不会叫,季节未到燕子是不会过来的,这是为信。山禽虫兽都能够做到仁义礼信智,何况人呢!现在你们兄弟俩失了和气,不顾及兄弟间的手足之情。沈仲仁,很不仁;沈仲义,真不义。哥哥通晓经史,却没有教导弟弟的心;弟弟精通武略,却有残害哥哥的意思。兄不兄,弟不弟,使日月的光辉受损。不仁不义,使天地之间的正气熄灭。劝告你们兄弟俩,不要伤了和气。
蓝鼎元,福建漳浦人,福建巡抚张伯行称他有“经世之良材”,他为治理台湾出谋划策,撰《平台纪略》1卷,因秉性刚正不阿,得罪上司,于雍正六年因豁免渔船例金案,被革职入狱。雍正十年诬案平反。他任广东普宁县政时,邑中有一对兄弟文武秀才失和。因家后庭院里一株古树发生争执。兄文秀才沈仲仁,有爱古物之心,认为千年古树,应予保留。弟武秀才沈仲义,自以为武艺高强,有强悍之气,坚决要砍掉古树。兄弟因而争吵不休,争着到县衙告状。鼎元公阅罢诉状,便提笔批写了这篇训词,令沈家兄弟自阅反省。兄弟俩恭读训词后,各自脸红耳赤,感到不如山禽虫兽。从此,悔改前非,言归于好,自动撤回诉状,兄友弟恭,和睦相处。蓝鼎元处理此事,可谓宽厚,尽仁义,达到了纠错改过的目的,善莫大焉!
四、勤俭不可缺,开源节流以养清气
对待钱物的态度,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家教方面的金钱观,是家训内容不可缺少的。总体而言,古人对待经济上的要求是“勤俭持家”,倡廉戒奢。如福安《廉溪陈氏族谱》之“重勉勤俭之训”载:勤俭为成家之本,亦保家之道。男妇各有所司。男子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精其器具,溥其利源,为长久之计。日逐所用,亦宜节省,量入为出,以适其宜。慎勿侈靡骄奢,博弈饮酒,宴安怠惰,以荒其业。妇女夙兴夜寐,黾勉同心,执麻枲,治丝茧,织 组。
勤俭是成家的根本,也是保家的正道。男人妇女各有各的职责。男人以谋生为急务,必须在农工商贾之间选择从事一个行业。精通本行业的业务,使财源扩大,以此作为长久的计划。日常所用也应当节省,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以此来作为合理花费的标准。千万不要奢侈骄糜,不要因为赌博、下棋、饮酒、贪图安逸享乐或懒惰使事业荒废。妇女早起晚睡,勉励丈夫同心协力,手执麻绳,从事织布缝纫纳鞋的工作,提供一家人的衣服。不追慕浮华,只甘心于雅淡的生活。凡是有了繁重的任务,兄弟妯娌应各自承担起自己的任务。内外勤俭,都要没有怠慢疏忽。这样,就衣食常足,祖先的基业就不会走向没落了。
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事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作为享誉东南亚的工商业巨子、橡胶大王,他的资产不可谓不多;他创办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名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领导南洋800万华侨以财力、物力、人力全力支援祖国抗战,他的能耐不可谓不大。然而,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及其严格,近乎苛刻,更别说以自己的影响为子女谋利益。
他的家训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陈国庆《回忆我的父亲陈嘉庚》载:我父亲非常疼爱我们。惟其如此,他对我们的要求特别严格。他一生辛劳,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全部捐给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我从学校毕业后,进了父亲的工厂,他对我说:“从现在起,你应当自立了,不要依靠我,我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不会留给你们。”那时候做工要从早晨7点干到晚上10点,每天三顿饭都在工厂里排队吃食堂。有一次,工厂里为支援抗战组织募捐,每人捐3块钱。那时我的工资才十几块,我觉得实在困难,硬着头皮去求我父亲,请他替我出。但父亲说:“不行!几块钱对于我是太小的事情,但我就是要从这些小事上培养你们的自立能力。普通工人做到的事,陈嘉庚的儿子应该做得到。”父亲当时的做法是有些严厉,可今天,当我也已经儿孙满堂了,才真正完全理解了他的这番苦心。没有那时的磨炼,我就不会有后来事业上的发展。
虽然,支援抗战组织募捐,是公益行为,陈嘉庚先生却认为,这小钱其他工人都有办法,自己孩子难道不如一般工人。这是为了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至陈国庆为了学打字,向父亲讨80元买一台新打字机,他二话没说就给否定了。然而,两个月后,陈国庆就读的圣•约瑟学校校方打算再盖一排厕所,要学生回家向家长募捐。陈嘉庚连问都不问一声,就给了200元。校董很高兴,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笔钱。可见,陈嘉庚对于子女在金钱使用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用于自己身上哪怕是学习需要的费用,都依靠自己解决,而在社会教育方面捐资则慷慨大方、竭力相助。
总之,家训内容,涉及面很广,除了上述所举,还有许多待人接物方面的内容,如诚实守信,重礼谦逊,和睦宗族,团结乡邻,艰苦创业等等,邵武黄氏家规祖训《十诫十一嘱》可谓把劝人为善的话都说尽了,权作本文总结。概括起来有十方面:一是牢记尽孝的天性,永存忠诚的气节;二是兄弟间要各尽人伦,相互竞善,脱离低俗,亲近才德之友,做品行端正之人;三是为人不可软弱无刚,处事要善于变通,刚柔相济;四是牢记创业容易守业难,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莫摆阔求奢,当以俭朴自律;五是要努力治学,唯胸藏诗书,方是不竭之财富;六是要秉承善良,以温和治家,不逞强好胜,莫把权势使尽,要遵守法度;七是处事要公平,莫贪图便宜,在钱财上斤斤计较,亲友困难要相助;八是莫贪于逸乐,勿如仆人般供人役使,亦莫以钱财结交官宦;九是若身居高位,莫趾高气昂,要对忠良谦逊;十是做错事要多反省,扪心自问,损人终害己,莫行越轨事,谨守本分,耐岁寒之考验。
此家训内容意味深长,千叮万嘱,千言万语,终归一句:劝人为善。无怪主人说:“二十嘱儿话已酸,我儿切莫做无端。”一句心酸语,道不尽先人的寄托与期望!给后人留下绵绵的遐想。(陈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