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读祖训,窃叹前人之望后人者极殷,而虑后人者至切也。谱叙谆谆,无非所以慎祭祀、谨孝思、端士习、重本计、吉凶、敦睦、培植风水,备见规模之宏远、垂法之深详焉。《诗》云“有谷贻孙子”,其我祖之谓乎。前谱未立家范,兹云孙敬伸祖命,谨列数条以垂后云。
宗庙
宗庙所以奉主而妥先灵也。凡祭祀之期,子孙齐集,必须致敬。对越择有道之曾孙,执事勿越俎而代庖。向以内凡三年丧毕者,即将其考妣主送入庙。不知一家奉祀之主,奚可以对祖而称考者。兹悉传各子孙领回,已葬焚之,未葬者奉祀于本家神堂。至若分房世祖,宜另制神主,以隆配享。所有先达名望诸公,亦另制神主以为崇祀,礼可以垂久矣。
孝思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人之身即祖之身也。尝思远祖创业之维艰,近祖克承之匪易。曾子曰:“慎终追远”。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尽诚尽礼,而孝思备矣。
敦伦
《传》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人伦也。”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尽伦之事。要其事:施之于身为庸行,出于口为庸言。忽其庸,是禽兽奚异;勉其庸,则圣贤为徒矣。
睦族
祖宗燕翼,以一人之身而衍数百世之云礽,源本既深,枝叶必茂。分而视之,族有亲疏之别;合而观之,人皆一本之亲。慎勿以富吞贫、强凌弱、众暴寡。血气不亲,寇仇结自族内,此则始祖曾笔之谱,不可不戒也。
士习
士为四民之首,品所最贵。始祖有云:因居山僻,少谙诗书,无有出仕以显先人之光者。当创迁之始,即计及此,是以彦梁公发轫于前,肖涧、起南二公继轨于后,启我诗书,蕃我冠裳,代有其人,皆始祖默有以贻之也。后之有志读书者,先器识而后文艺,勿以一衿自足,于以光前裕后。讵不伟欤?
农业
生居乡僻,为士者少,为农者恒多。故始祖览胜至此,即曰:吾子孙足以食力于斯矣。又曰:田土毋献外氏。迄今八百余载,各耕祖业,即无恒产者,概种于内之田。但恐勤惰攸分。勤者深耕易耨,黍熟禾丰,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畜妻子;惰者耕耘失时,收获必歉,遂致父母冻饿、妻子饥寒,可不儆欤?
吉凶
冠、昏、丧、祭,礼原称家。富者,若不竭力营办,则鄙吝之人,于礼固失;贫者,若必务侈效人,则典鬻之为,于礼亦悖。人苟知此,礼明而家亦治。
主山
居后主山,通族风水攸关。是以始祖有命,后门主山,各照所居之处留绿,毋樵采焉,毋牛羊焉。诚恐世远派别,或有出居异地,混指主山为公共之物,而妄生觊觎者有之。光仪于康熙五十年间与南阳一房天御等遵守祖训,重立合约,上下主山,各相培植,以卫风水。庶几保主山之菁华,可卜人丁之蕃衍、人文之蔚起焉。众祈永守可也。
【译文】
曾经阅读祖先的遗训,私下感叹前人对后人的希望极其殷切,而为后人考虑也最为切实。谱叙中耐心恳切教导的,不外乎虔诚祭祀、恭谨孝亲的思想、端正读书人的风气、重视根本大计、吉事丧事、亲善和睦、培植风水等事情,完美体现祖先规划制度的深谋远虑和指示原则的深远详尽啊。《诗经》上说“有俸禄留给子孙”,就是我祖先(关爱后代)的意思啊。以前的家谱没有建立“家范”,在此云孙我恭敬表达祖先的指示,简单列举几条作为后人示范。
宗庙
宗庙是用来供奉神主牌位而安置祭祀祖先神灵的。凡是祭祀期间,子孙一齐聚集,必须致以恭敬的礼数。主持“对越(颂扬)”仪式要选择有德行的曾孙,主管事情的不要做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之前祠堂里面凡是三年丧事完毕的,就要将他父母神主送入庙中,不知道自家奉祀的神主,怎么可以对他祖先叫“考”呢?在此全部传语叫各子孙领回去,已经下葬的要烧掉,没有下葬的要拿到本家神堂供奉祭祀。至于分房的世祖,应该另行制作神主以示隆重。所有先达、名望各位祖宗,也另行制作神主以示崇敬,这样祭祀的礼数延续长久了。
孝亲心思
万物的根本在于上天,人的根本在于祖先。所以人的身子即祖先的身子(的延续)了。曾经想过远世祖先创业艰难,近世祖先能继续下来不容易。曾子说:“慎终追远。”慎终,就是办理丧事要一切按礼数;追远,就是祭祀远代祖先要非常虔诚。礼数完备、真心虔诚,然后孝亲的心思就完备了。
敦睦人伦
《传》上说:“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有伦理。”古代圣贤千言万语,不外乎教人按伦理做事。概括一下就是:用在身上是平常的行为合于伦理,说出话是平常的言论合于伦理。忽视平常的言行(合于伦理),和禽兽有什么不同?鼓励平常的言行(合于伦理),那么圣贤也可以做徒弟了。
和睦亲族
祖宗善于为子孙谋划,自己一个人而繁衍出几百世的云孙、礽孙。本源既然深厚,枝叶必定茂盛。分别开来看,族人中血缘近远有差别,总合起来看,每人都是一个本源(先祖)繁衍出来的亲人。注意不要做富有的并吞贫穷的、强悍的欺凌弱小的、人多欺负人少的事,有血缘的不亲近,那么仇怨就会纠结在宗族内部,这是始祖曾经写在谱里的,不能不引以为戒的啊。
士人风气
士摆在士、农、工、商四民的首位,品位是最为尊贵的。始祖说过:因居住在偏僻山村,少有饱读诗书的,就没有出任仕宦官职,来显耀祖先的光彩的。当初开创基业迁居的时候,就考虑到这方面了。所以彦梁公先启开端,消涧、起南二公随后接继轨迹,开启我宗族读诗书的风气,越来越多的人穿上官服,每世代都有这样的人,这都是始祖暗中遗留下来的(德惠)。以后有读书志向的,先要学有器度有见识,而后再谈文学与艺术的创作,不能一件衿裳就自我满足了,要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岂不是很伟大吗?
农业
生活居住在乡野僻壤,读书的人少,务农的总是很多。所以始祖观览胜境到这里时,就说:我子孙在这个地方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足够了。又说:田产土地不要送给外姓人。至今800多年,各人都耕种祖先的基业,即都不是永久属于私人的田产,一概耕种于族内的田地。但是恐怕有勤快和懒惰分别。勤快的深耕后容易锄草,粮食丰收,对上足够赡养父母,对下足够养育妻子儿女;懒惰的不按时耕作,收获必然欠少,导致父母受冻挨饿、妻子儿女挨饥受寒,能不使人警醒吗?
吉凶
“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要与家境相称。家境富有的如果不尽力筹办,那么吝啬的人必然是缺失礼数;贫穷的人家如果一定要效仿别人奢侈,那么典当卖货的行为也是有违背礼数的。人们如果知道这个道理,礼数明确,那么家庭也好治理了。
主山
居住地后面的主山,是整个宗族风水的关键。所以始祖有训命,后门的主山都按照所居住的地方留种绿树,不要砍柴火,不要饲养牛羊。只是恐怕世代久远流派分别,或者有的人定居外地,蒙混乱说主山是公共的产业,而产生妄图非分占有的思想也是有的。光仪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间和南阳一房天御等遵守祖训,重新立下合约,上下村的主山,各自培育好,用来保卫风水。那么基本可以保护主山的精华,可以预卜人丁的繁衍、人事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家的祈望永远守成就可以了。
【家族人物简介】
游朴,字太初,号少涧,福建柘洋(今柘荣县)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游朴天资聪颖,刻苦向学,在父游德教导下,幼时就能吟诗作赋,乡里人称为“神童”。14岁考取州庠生,旋补廪生。后父亲、祖母相继亡故,家境困难,便在乡塾教书自给,仍勤学不倦。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敕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术情,可谓克举厥官”。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观其谳牍者,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法界奉为楷模。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福建通志》说他“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百姓,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侪自此眠始贴席。”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到处煽惑造谣,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荆门乡宦余贤等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游太初乐府》等,今已失传。唯有由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2卷尚存。
出处: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重修《南阳游氏宗谱》
翻译:魏高鹏
搜集整理单位:柘荣县委党史方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