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柘荣工业引进和转制
2020-12-2816:06:23来源:陆成伟口述  杨焕新整理

1975年3月柘荣第二次复县,3个月后我从部队退役回乡当知青。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幕那年,我从宁德师专毕业到柘荣一中任教。后抽调县教委工作二年,1981年6月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当时县政府县长是任治民,我负责跟随领导下乡和文字综合材料,经常接触柘荣工业经济方面的数字。记得当时全县工业产值只有几百万,县里把工业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作为奋斗目标。工业企业也没有几家,如国营企业有县酒厂、农械厂、明矾厂等,集体企业有金刚砂厂、草席厂、紫砂工艺厂等,规模小,数量少,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1984年,柘荣县委主要领导以极大勇气和胆略提出“突破工业”上规模的经济发展思路,全县上下把引进项目、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头等大事,掀起大办工业热潮,柘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建立具有柘荣特色的工业体系。1990年底,人均工业产值超千元,位居宁德地区首位,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当时,全国有“温州模式”,时任省委书记项南把闽南晋江的陈埭镇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而对柘荣引进人才亲笔题词,“人少县不大,山高路不平,缘何发展快、柘荣善用人”。《福建日报》把柘荣发展乡镇企业称为“柘荣现象”进行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为什么是“柘荣现象”?主要有四个特色。

一是引进。1984年1月,我到楮坪公社任党委书记。当年,县委就提出“突破工业”的指导思想,打开山门,引进联合,全方位引进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物资,发展乡镇企业。县委要求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上项目,千方百计地找信息,千言万语地引人才,千山万水地跑资金,千辛万苦地投设备”,通过引进人才带动项目引进,以项目引进促进人才引进。乡镇领导要抓项目储备,手上抓一个,眼睛瞪一个,嘴上吃一个。第一个突破引进的是东源乡,创办了闽东源华时装实业公司。这个公司是党委书记陈恩通过县医药公司吴岩荣和香港经营药材的老板施百忍先生联系,引进香港利华公司与东源乡政府合作,生产经营服装、手套、拉链等。1984年9月注册成立,成为闽东地区首家中外合资企业。陈恩因此屡次受到当时地委书记吕居永的表扬。而我们楮坪乡因为没有引进企业,一到县里开会,我不敢坐在前排,缩到后面,头也不敢抬起来。在当时全县引进企业的强烈氛围下,1986年上半年,我去找已调往宁德任闽东毛纺厂(中外合资环球毛纺公司)任总经理的柘荣县原副县长陈中坚老领导帮忙,我说楮坪没有项目,引进工作压力大,要求他把毛线印染项目给楮坪乡,于是我们创办了福建环球毛纺公司印染厂。当时企业的产品质量、销路很好,产品相当火热。闽东制药厂就是那时双城镇副镇长陈玉成引进创办的,没有闽东制药厂就没有现在的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

二是重奖。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引进、领办企业有功人员在经济上予以重奖,按超利润3:7、4:6或5:5予以分成或奖励,允许引进人才从技术、生产、经营各方面对企业进行承包,核定基数,超过基数实行税后分成。1987年10月我当选县政府副县长,分管工业企业。在分管期间,闽东制药厂厂长刘金峰第一轮承包内超额完成了承包任务,根据承包合同,要兑现刘金峰承包所得数十万、上百万元的奖金和分成。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要不要兑现、敢不敢兑现、如何兑现这是个问题,在当时还是有一些争论的,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我当时就从有利于地方工业企业发展和政策连续性的角度,提出要守信用,按合同兑现。县里经过研究决定兑现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同时促进了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先后引进光电器件厂、玩具厂、饮料厂、敷铜板厂等直属各种所有制企业,每个乡镇都有两三个企业,如城郊乡的手套厂、牙刷厂,东源乡的啤酒厂,英山乡的腊梗火柴厂,黄柏乡的无碱玻璃布厂等等。

三是信任。为了留住引进人才,让他们在柘荣安心工作,县委、县政府对引进人才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工作上给予支持,而且在政治上给予充分信任和很高待遇、荣誉。刘金峰后来从原来制药厂辞职,举家迁移到柘荣安家落户,在住房、孩子就学等方面,解除了后顾之忧,还被推选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七、八届人大代表。应该说通过引进刘金峰带动了很多人才的引进。同时,县委县政府也非常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黄永勤原是做染纸作坊的,由于原材料是从福清纸厂进来的,想从福清纸厂分出一条玻璃卡纸生产线。为了引进玻璃卡纸项目,我和黄永勤等人一起去福清洽谈,时值福清纸厂举办30周年庆典活动,省里很多领导参加。因为当时我是副县长,活动中临时叫我发言。在没有思想准备而又无法推辞的情况下,我有感而发,临场发挥,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意我们引进玻璃卡纸生产线项目并同意合作。玻璃卡纸厂厂长黄永勤也先后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获得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并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

四是灵活。在引进创办的企业中,我们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实行灵活多样的体制机制。如1985年以后创办的县罐头厂、福联毛纺实业公司和玻璃卡纸厂等企业都是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和税利大户。这些企业在体制上直属县企业局管理,企业领导由县企业局选派,企业经营独立核算,每年向局里上缴部分管理费。这种体制一不像国有企业;二不像城镇集体企业,既按城镇工业计税又不享受城镇工业待遇;三不像乡镇企业,不能享受乡镇企业免税三年政策。企业由于婆婆妈妈少,有自主权,好管理,机制灵活,被外界称为“三不像”企业。

1990年5月,我调任宁德地区企业局副局长,由于母亲年迈,需要照顾陪伴,于1997年3月回到柘荣,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当时正值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时期,县委成立县工业领导小组,加强转机建制工作,县委确定由我兼任组长,负责企业转制和引资工作。

一是转制,就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我们在确定县敷铜板厂作为企业破产改制试点后,对县属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股份制、产权出让、资产重组、破产拍卖等形式的改革。把国有的改成股份制企业或私营企业,对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其厂房、设备和土地通过法律程序实行拍卖,拍卖所得按比例用于安置职工、缴税和偿还债务。如县茶厂破产拍卖转制成立了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闽东制药厂转制成了闽东力捷迅有限公司。至2002年,完成了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转制工作,进行各种形式的重组。还有一种是清产核资,企业欠银行贷款,还不了,成了呆账、坏账,通过组织人马清算,按照程序上报,把呆账、坏账注销,把包袱卸掉。柘荣当时注销了大约4个亿。

二是引资。转制引资的企业很多,其他的不说,就说一下闽东第二制药厂转制引资。闽东第二制药厂的前身是柘荣公社南街香料化工厂,1973年由10多个农民联合出资创办,1988年改为闽东第二制药厂。当时生产的减肥茶、降压茶都是很不错的出口产品,企业效益好、守信用。后来由于按照县里要求为其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而负连带责任等原因,时不时被法院查封、停产停电,面临破产。在企业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候,我和当时的分管副县长张滔负责对企业实施引资改制。我们一方面向上级药品监督部门申请延缓技改认证,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招商引资,引进了福建奥华实业有限公司。当时奥华公司是媒体广告商,一个广告公司为什么要收购药厂呢,就是因为我们柘荣药厂品牌、药品批号这个“软件”。 正式谈判的时候是我、张滔副县长、双城镇袁兴明(副镇长)、二药厂袁美容(厂长)等一起参加的。奥华公司收购后,成立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在新厂区规划选址的过程中,由于柘荣地处偏僻,当时又没有高速公路,交通不便,他们曾有过把药厂搬走的想法。我们知道这一情况后,在双城镇会议室开会研究协调。会上我很明确地说,如果把这个企业搬走,我就组织人大代表到省政府门口静坐。因为药厂这个资产是我们柘荣的,是原来的闽东第二制药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留下来的。后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用地、人才、税收等优惠政策,把企业留了下来,并确定在东源富源工业区征地100亩规划建设新厂房。在征地的时候,遇到一些阻力,地又征不下来。当时县委又叫我帮助协调征地工作。我和张滔副县长牵头组织城郊乡以及县经贸、土地、建设、公安等部门一大批干部到征地现场开展工作,并对一个无理取闹的钉子户采取了措施,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配合,征地工作顺利开展。当时仅征地(包括土地报批)费用一项县政府就优惠了300多万元。广生堂企业刚成立那几年,由于传统的产品销不出去,购买研发新药要二三年临床,还要建新厂房、产品要认证、企业又要技改等,发展比较艰难。近几年来发展的很快,2015年成为宁德市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

陆成伟口述  杨焕新整理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