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亭是周宁县咸村镇芹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与蕉城区外表村一桥之隔。周宁县是1945年从宁德县析出的,街头亭原为宁德县十四都,后为咸杉乡,1948年划归周宁县,原本同县相连的两个村,变成各一县。
明清时期,街头亭设有盐仓,是国家的盐业官营,因其地处扼宁德县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及屏南县北边部分村庄、政和县西半县交通要道且水运小船可以抵达的缘故。
盐业官营要追溯到东周,庄王十二年(前685),齐桓公任用理财家管仲辅佐朝政。管仲充分利用齐国海盐资源丰富的优势,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开创了食盐官营制度。实施所谓盐策,就是食盐人口的户籍。对全国食盐人口要有详细的登记,由官府按时按册籍卖给食盐,盐税成为人头税,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吃盐交税,无从逃避,也不会抵抗,政府可稳收盐利,而且盐利(税)数额巨大,不必另筹税源,国家用度已足。管仲创立了食盐民产、官府统购、统运和统销的食盐官营制度。到了唐中期至明朝(1617年)又变成了官督商销制,由民制、官收、商运、商销混合双打。
明(1617年)至清代继续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
明清时期的盐法被称为“纲商引岸”制度。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然而盐引并不能随便领取,商人必须以引窝为据,证明自己拥有运销食盐特权。
为了得到引窝,商人又必须事先“认窝”,也就是交纳巨额银两取得官府授予的垄断经营权。“纲商引岸”制度使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因此他们可以任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获取巨额利润。盐商虽然手握垄断经营权,可以牟取暴利,但是朝廷和官府并不是白给他们这些好处,而是利用他们增加财政收入,他们的负担也很沉重。
盐的利润在一切行列之首,以身试法的私盐贩子屡禁不止,胆有多大利就有多高,很是殷实了一些不怕死的。而这些最不怕死的人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封建统治机器中的权贵、宗室和宦官。朝中显贵世家通常会向掌管“盐引”的官员行贿,他们无需向边境运粮就能轻而易举地拿到“盐引”。“盐引”在手,几乎等于大把的银两唾手可得。“官家货少私货多,南来载谷北载鹾。”这里所说的“鹾”就是盐。官方渠道不能到达淮河以南的天津盐,却通过走私源源不断占领了南方广大的市场,走私的显贵也因此肥得流油。
有暴利的地方就有走私。私盐伴随着专营制度的始终,虽然各朝各代均把走私盐业当做杀头的重罪。
街头亭村边小溪即为周宁县和宁德县的界河,河东为宁德县,河西为周宁县,今属咸村镇芹村行政村一自然村,地处霍童溪上游,海拔65米,与宁德霍童镇外表毗连。主村靠近河边,县境内桃源溪、川中溪两河汇合后在这里汇入霍童溪,沿霍童溪至入海处,河谷地势平坦,滩礁少有,宜于木船航运。这里是唯一一条连接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下称周宁县)的水运埠头,成为周宁县唯一得天独厚的边境集市。
政和县官盐从闽江溯流而上,水陆兼程,长途运输,运费昂贵。地处闽东、闽北交界山区的西里一带(今镇前、澄源、杨源等乡镇),离产盐的宁德、福安路程近,运费低,盐价低于官盐,所以民多食私盐。清魏敬中编纂的《政和县志》盐法写道“政和食盐,元、明以前由地方向漕司领回设立官坊散卖,谓之官盐。岁有常额。第政僻处山陬,不通舟辑,溯流运纲,水陆兼程,非数月不能达,脚费不资,故官盐价每斤常至九十。私盐则自宁德、福安海乡由城东而入,肩挑只四、五日可到。且西南里一带地界宁、福,土瘠民贫,向无恒业,惟恃挑盐为生涯。每担不过费一人四五日脚力即可达政,故价廉甚。所以政民利食宁、福盐,而官盐虽申举追呼,售者足鲜,以致县道空泛,州府漕司岁计亦无所得。而民日受差役追呼之扰,上下交困,此之所以有朱子漕司之扎也。嗣是其详不可得闻,然居民要已尽食宁、福盐,而省运住罢,其殆有鉴于朱子扎欤!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漙。不其然平明季由水客运贩到地散卖,时有缺乏,价值低昂不一,遂有囤积居奇,病民射利之弊。” 周墩城往东到街头亭与到福安穆阳均不过40千米,往西到政和西里一带也不过30—40千米,是中转最理想的一站。
周宁县与政和、屏南地理位置相连,民间交往频繁,政和县官盐经营的弊端,为周宁盐商提供了商机,商、民贩运私盐,可直达政和地,也可运到政和交西里盐商。街头亭设盐仓,就是控制了周宁县,乃至政和、屏南县部分地区食盐官营的全局 。
从明天启元年(1621年)直至光绪年代街头亭盐业市场一直兴旺不衰。“由于盐业市场的兴起,街头亭的人口、户数不断增加。鼎盛时期是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全村有200多户,500多人。沿溪边建有盐仓、商店,形成一条街道。盐业批发的私商以谢、彭两家商号为主。其中“光成号”资本最雄厚,库存食盐达千担以上。”
“盐业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当时来往于宁德三都、漳湾的木船又称梭船,每船载重1吨左右的就有20来艘,其中谢锡珍一家就拥有十多艘。那时到街头亭肩挑的客流日均百余人次,服务行业的客栈就有五、六家,日杂小店也比比皆是。”“集市贸易的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也有起色,村里设有学馆、戏台。”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周墩、咸村等地,已成为商品交易集散地,到光绪末年,集市贸易日渐发展;同期,福安的穆阳、赛岐两地商业市场日益繁荣,且穆阳到赛岐可通民船,运输较肩挑成本低,周宁城关(即周墩)就近到穆阳批进物资,与穆阳的交往日益频繁。政和、松溪、屏南等县的食盐运销点也移到周宁城关批购,街头亭盐业市场仅剩咸村及十八都的一些村庄,原扼咽喉地位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
参考资料:民国《政和县志》,《周宁文史资料》第五辑,周伦珠撰写的《清代街头亭盐业市场概述》 《抗日战争时期浦源的集市贸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