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崇山峻岭变通途 ——改革开放四十年蕉城交通的巨变
2020-12-2817:10:22来源:翁泰其口述   温同仁整理

蕉城地处闽东﹙宁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丘陵起伏,群峰陡立,千米以上山峰有80多座。自古以来,陆上交通极不方便,处处山高岭峻,令人望而生畏。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蕉城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蕉城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拓宽了省道、国道,通上了高速,还拥有了高铁,成了闽东的交通枢纽,令世人刮目相看。我是一个长期在交通部门工作的蕉城人,亲身经历了蕉城的交通发展。

纵横通畅的国、省道和乡间公路

蕉城最早的公路是福分公路,始建于1956年,自福安湄洋岭入境至飞鸾油车岭通往罗源和省城福州。全长60公里,为砂石路面,仅6米宽,属国家四级公路。1959年,八都至霍童公路建成。1967年,通往西部方向的蕉城到古田公路打通。由于地处海防前沿,受海峡两岸对峙的影响,国家投资很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狭窄,车辆驶过便有“长龙”似的灰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福分公路拓宽,铺上柏油。1987年,福分公路成为京福公路﹙代号104线﹚的一部分,简称104国道蕉城段,是国家重点建设“二横二纵”公路大通道的一段。

蕉城到福州,走104国道要翻越陡峭的飞鸾岭。百来公里的路要颠簸近4个小时,以至有人拿到车票就开始晕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说是招商引资,为减轻客商对飞鸾岭的恐惧,便在福州把客商灌醉,让客商在车上睡到蕉城;或在福州晚饭吃了回来,天黑就看不到车外的情况了。但热情最终还是掩盖不了现实,这里的险峻路况还是吓退了不少客商。为此,从1988年开始,蕉城区政府狠下决心对104国道进行全线拓宽改造。1992年又对104国道进行“先行工程”建设。自此,104国道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快车道。2007年,宁德到屏南二级路建成通车,蕉城至屏南从原来的3.5个小时减少到1.5个小时。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省道304线宁德至古田二级路于2011年改建完成全线通车。

这是国、省道的情况,再说说乡间公路。

改革开放后至1995年,蕉城区295个行政村除7个孤岛村无法修通公路外,已通车行政村197个,占67%。政府为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修路,制定出台修建公路的优惠政策,规定各乡镇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修路,每修建1公里乡村公路,给予补助3000元。若能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修路计划指标,每公里另奖励1000元。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修建乡村公路的热情,“要想富,快修路”成为了大家的共识。1995年共计修建乡村公路102条,总里程达249公里,为实现农村奔小康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200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从1995年的197个增加到263个,通车率从67%上升到92%。12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全部通车。2012年全区建制村通村公路全部实现水泥路面硬化,为“村村通”客车工程打下基础。2013年全区279个行政村已通车里程达798公里,通车率达98%,村村通车率列全市首位。2018年,全区将不断加强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漳湾作业区和城澳作业区配套路网建设,完成漳湾疏港公路蕉城段拓宽改造,继续实施国道104线蕉城段改造和国道228线碗窑至礁溪段、城澳至罗源界公路建设,建成城澳港区疏港公路。

交通便利给农村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不尽的财富。出门肩挑背扛,翻山越岭的现状已一去不复返。被先辈们踩踏出的山路和古官道早已草木葳蕤,被封存在记忆的档案中。曾经贫穷、偏僻、落后的农村,如今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四十年前,家住农村的人们连自行车也没有,如今农村人家也有了私人小轿车,有线电视、手机已经普及,人在山区生活,视野却触及到外面的世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穿山跨海的高速公路

蕉城区处于国家东南沿海的交通要道,滞后的路况成为蕉城区乃至闽东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彻底改变交通瓶颈的制约,建设高等级公路又成为了蕉城人的新期盼。

1993年,蕉城区沿海一级汽车专用线飞鸾岭隧道动工建设。经过四年的施工,隧道及整条汽专线于1997年6月全线贯通。飞鸾岭隧道全长3155米,是当时华东第一长隧道,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飞鸾岭隧道”题字。1998年3月,经过蕉城区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双福(福州至福鼎)高速公路经交通部批准立项,同年11月动工建设。1999年2月,这条高速公路的罗宁﹙罗源—宁德﹚高速公路蕉城段19公里就在沿海一级汽车专用线的基础上建成通车,实现了闽东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3年6月28日,福鼎至宁德的高速公路蕉城段也正式竣工通车。由此,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成为了蕉城区、闽东迅速腾飞、后来居上的大通道。

随着东南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车流量的增大,一条高速公路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于是,沈海复线蕉城段成了蕉城区新的建设任务。沈海复线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宁波至东莞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中第二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蕉城区境内,2011年7月动工建设漳湾增坂枢纽互通至罗源界,接沈海复线福州段,全程26公里,总投资34亿元,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的标准建设。2015年12月26日,沈海复线宁连高速飞鸾互通至罗源界段的7.82公里建成,标志着蕉城又多了一条通向福州的快速通道。2016年,宁连高速正式通车。2018年底,沈海复线福安至蕉城漳湾段也将全线贯通。届时将有两条高速公路贯穿蕉城南北。这两条高速公路在蕉城区境内可谓穿山跨海,让高山不再成为险阻,让大海不再成为天堑。漳湾到飞鸾横跨三都澳海域长达11公里的沈海复线宁德滨海特大桥,还成为人们观赏三都澳“天湖”美景的风景线。这两条高速公路对于促进宁德中心城市和三都港以及整个福建东北翼经济的快速发展,强化宁德与省会中心城市、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之间的经济协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年12月,蕉城西部大通道——宁(德)古(田)高速公路开工,计划2021年全线通车。宁古高速公路是打通内陆通往东部出海口的高速通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宁德境内高速公路网,提升宁德区域交通环境。

                

风驰电掣的山海铁路

铁路是我们蕉城人多年来的梦想。我们蕉城人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好消息。2001年3月20日,上海铁路局按照铁道部的要求,将温福铁路列入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005年8月1日,终于迎来了温福铁路蕉城段的全线开工。经过四年多的奋战,2009年9月28日,在新中国六十华诞前夕,火车终于驶入了蕉城,而且是火车中最为现代化的动车组。温福铁路的开通,不仅使福建又多了一条出省的铁路通道,而且还是全国第一条现代化动车组的专行铁路线,蕉城百姓终于圆了“通火车梦”。 人员出行,货物流通……快速、安全、舒适的动车让蕉城也让闽东大为获益,这条铁路将中国大陆沿海串连了起来,对宁德“以路兴港、以港兴市”的战略谋划,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进。

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宁德视察时说到:“我们当年讲的闽东人三大梦想:一是闽东建市,十年前就实现了。二是温福铁路通车,今天我们坐上了。三是三都澳的开发,现在是大开发。”

蕉城区拥有天然良港三都澳,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出海口。2014年,蕉城人又迎来了好消息。衢宁铁路项目正式立项。衢宁铁路北起沪昆铁路衢州站,经衢州、丽水、南平和宁德四市境内,接入沿海铁路宁德站。正线全长382.5公里。这条以货为主,以客为辅,客货两用的铁路,蕉城段全长47公里,横贯洪口、霍童、赤溪、九都、八都、七都、漳湾等7个乡镇27个行政村。当年9月,蕉城区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人员专门负责。沿线乡镇也配套成立机构,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合力。2015年9月30日正式动工建设,计划在2020年建成通车。敢于创优争先的蕉城人,正如火如荼地加快建设衢宁铁路。这条通往内陆的衢宁铁路建成后将成为三都港拓展中西部腹地、构建港口后方大能力的又一条快速运输通道,不仅能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拉动闽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也能为沿海战略要地提供便捷的后方运输通道,对巩固国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摆脱贫困的红色旅游公路                    

蕉城区是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蕉城老区的发展,由于受交通的制约,极其缓慢。

2011年,蕉城区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成立地被列入第二期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同年列入福建省《2011-2015年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在国家交通部和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下,九都至虎贝公路列入红色旅游景区公路。同时,还作为重要的交通战备迂回线,列入福建省“十二五”国防交通建设专项规划。2013年九都至虎贝公路动工建设,2015年全线贯通。九贝公路全长40公里, 连接九都、霍童、虎贝3个乡镇,受益人口10多万人。沿线贯穿支提山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佛教天冠菩萨道场、道教第一洞天等名胜古迹,还连接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霍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霍童溪生态经济区等。沿途分布着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地(扶摇村)、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地﹙支提寺﹚、闽东红军独立师北上抗日整编地﹙桃花溪﹚、闽东肃AB团事件发生地、天峰亭红军后方医院、百丈岩九壮士跳崖牺牲地、辟支寺红军洞、闽东游击大队成立地﹙那罗寺﹚等诸多革命遗址和红色旅游资源。这是一条承载着老区人民希望与梦想的康庄大道,它将成为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致富路。

光阴荏苒,岁月更替。蕉城区40年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带动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大家都有目共睹,也从中受益非浅。我相信,我们继续沿着改革开放这条路走下去,蕉城的明天会更美好,蕉城的交通事业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翁泰其口述   温同仁整理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