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闽东大地历史名人辈出,他们创造并承载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口口相传的历史沉淀下,衍生了形色各异的民俗活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应当对其精神内核进行提炼升华,剥去封建糟粕,还原价值内核,绽放其蕴含的道德规范与人文道义,为弘扬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宁德,依山傍海,历史悠久,是一块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千百年来,在山海的孕育下,熔铸出闽东人民淳朴聪慧、勤劳坚忍的品性,更造就了许多俊杰英才,他们或英勇骁战、或济世惠民,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在口口相传、香火供奉下,他们渐渐从人变成神,成为民众祈求美好愿望的寄托,并由此衍生了形色各异的民俗和信仰,成为许多乡民的精神寄托。笔者认为,对于这些流传千年的风俗信仰,不能一味斥之为迷信而一棒打死,需要尊重继承、有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平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所说“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形势下,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借助这些根植于地方民间的历史人物,重新提炼升华其精神内涵,成为当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又富有感召力的人物榜样。本文试以古田陈靖姑、寿宁黄三公以及蕉城黄岳这三个地方历史人物为例,剖析其精神核心,推崇和传承其背后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让他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出贡献。
一、闽东地方历史人物传说信仰及精神核心
每个地方历史人物,都有着从人到神的过程。他们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被当地信众塑以金身,香火不断地祝祷,寄托希望,成为无所不能的神。但剥去他们神的外衣,还原其本质核心,他们在为“人”时就有着被人推崇和敬仰的宝贵品质,这是他们不断被升华、神化的根源,如陈靖姑、黄槐与黄岳分别代表着不同时代对家和安康、护境安民、忠贞气节等方面的精神追求,而被后世祭拜信奉着。
(一)临水夫人陈靖姑
1.故事传说
临水夫人信仰在闽东信众最多、影响最广。临水夫人陈靖姑又名进姑、四姑、四娘、十四娘,对其生平说法不一,但文献记载较多的说法谓其出生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祖籍福州仓山下渡一个世代行巫家庭,自幼耳濡目染,熟谙巫术。陈靖姑擅长为孕妇接生,拯救了众多难产孕妇,医术高明得到民众的认可,向她学习接生的人络绎不绝。公元785年,嫁给古田县刘杞为妻。之后刘杞任罗源巡检,随之前往定居。当地人听说陈靖姑救产医术高明,产妇们大都来找她接生,渐渐地在宁德地区又出了名气。后来,闽浙赣等地甚至京城里的某些大户人家,还专程来恭请陈靖姑去接生。有一次陈靖姑进京讲学,还帮难产的皇后产下太子。因此,后来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赐封下,天后、(临水) 夫人、(顺天)圣母、元君、奶娘等封号接踵而来,陈靖姑也成为妇幼、儿童的保护神。
后来陈靖姑扶胎救产的事迹逐渐被神化,她借助法术斩妖除邪、祈雨救灾,死后显灵的故事也被随之渲染传开。据传在唐贞元六年(790年),福州大旱,民不聊生。陈靖姑胞兄陈宁元时任闽国天师,他奉命率众道士祈雨未果,不得不向其妹求助。此时陈靖姑已身怀六甲,又值二十四岁忌讳之时,为拯救灾民,她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脱胎祈雨。待她祈雨成功之际,腹中胎儿却被鬼怪吃掉,陈靖姑因此不幸身亡,临终前发誓死后要“扶胎救产”。陈靖姑成神后,显灵除去了这一鬼怪,古田一带呈现出一派太平景象,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乡人为之立庙祭祀信奉。在民间传说中,临水夫人还有降妖镇魔、破解疑案、诊病收惊、保护妇幼等法力。
2.信仰习俗
古田县大桥镇临水宫是传说中陈靖姑成道之所,又称“顺懿庙”,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八年,即公元792年,经历代重修扩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陈靖姑信仰在福建是仅次于妈祖的第二大民间信仰。古田城乡庙宇中几乎都供临水夫人,福安市与屏南县陈靖姑夫人宫各有100余座,周宁县内有30座。宁德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临水夫人宫庙近400座。
闽东请香接火是临水夫人信仰的最主要活动形式,一年四季都在进行。各地信众以社区或宗族为单位组成仪队,在“福首”的引领下,随带道师到临水祖宫祭拜,以求消灾安民、求嗣得子,并带回香火举行庆醮仪式,使吉祥布于乡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陈靖姑神诞前后,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常。正月十五日是临水夫人神诞日,又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古田临水祖宫更会迎来数百支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仪队。请香仪式也有严格的规制,分为“下马安奉”“请神献供”“起马回銮”三部分,尤以“起马回銮”的“起马供”为隆重。各地请香接火期间往往都伴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巡游、演社戏、“锣鼓吹”,道教舞蹈表演等。
3.信仰核心——孝友谦和、扶危救难
陈靖姑自幼聪明伶俐,崇尚武艺并潜心苦学,立志除暴安良,造福黎民百姓。不仅如此,她善守孝义,为了治好父亲的顽疾不惜割股疗亲,对待兄弟姐妹互相谦让,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她在料理家务的同时辅佐丈夫处理政务,心系苍生疾苦,胸藏济世情怀,热情友善地帮助八闽乡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题。陈靖姑不顾个人安危,救百姓危难的无私奉献精神,世人深受感动。据元末明初古田籍学者张以宁的《临水顺懿庙记》所载:陈靖姑弥留之际,曾高呼道:“吾死后,不救世产难,不神也。”正是她切身体会到孕妇难产的身心苦楚,不愿世人再有同样的苦难,发愿定要护佑这一地的妇女和儿童,也彰显了扶危济困、抑恶扬善、护国佑民的传统美德。
(二)黄山公黄槐
1.故事传说
黄山公,又叫黄三公,原名黄槐,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宣和二年(1120年)任徽州知州(现辖安徽省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及江西省婺源等地,治所位于歙县)。北宋宣和年间,皇帝的荒淫无度和奸佞的贪得无厌,致使百姓徭役繁、赋税重。传说黄槐表奏朝廷恳请开仓赈灾,宽徭薄赋,但朝廷非但不允赈灾,反而愈加横征暴敛,于是黄槐下令徽州的一府六县开仓济民,之后自己便挂印弃官、遣散家人,更名黄山,隐居敛迹,垂钓鹤溪(今寿宁托溪)。卸官后的黄槐在隐居时仍不忘为当地百姓和四境安定谋福祉。为保一方平安免受野兽侵扰,他组织了一只狩猎队,捕猎虎豹豺狼,山村兽迹消遁,人畜安泰。同时他还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到鹤溪,带领村民筑坝修渠,改造良田。又开设学馆,传授学业,延请塾师为孩童启蒙开智,并为村民答疑解惑。当地缺医少药,黄山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分文不取。
正因他的种种善举,使得黄槐其人其事逐渐被神化。传说黄槐在鹤溪修炼仙术,得道升天,重达数千斤的石棺则由山神、土地神施展神力运至七星岩下。之后,他飘然升天隐入天门,在岩山石壁上留下形似脚印的痕迹,当地村民还将岩山命名为黄山仙岩。黄山羽化成仙后,在民间成为一尊显神。于是,闽浙边界的村民为他修建庙宇,广大信众到黄山公庙求祈福祉、求取功名、求医问病、求财求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2.信仰习俗
每年九月九日举行黄山公祭典巡游仪俗活动。巡游仪俗包括起驾安奉、请神献供、起马回銮等程序。每村接神仪队都要备神舆、銮驾执事、开路旗、锣鼓、龙伞及供品等。在鼓乐声中,将乘坐八抬大轿的黄山公金身神像迎进村里,信众沿途焚香跪拜。每年农历六月十九黄槐诞辰日,韶托村的善男信女齐聚韶托水库坝头和村前桥头的黄山公庙供奉斋果,燃点香烛,虔诚祭拜。
据统计,浙南温州、丽水,闽北建阳、政和及闽东各县已知的黄山公庙宇就有300多座,信众2000多万。其中以托溪乡托溪村(宋时与现托溪村同属十都)的黄山公庙历史最为悠久,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已有850年历史,庙的大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托迹佑民”,大门两旁的石碑上刻着《黄山公颂》《黄山公庙记》等诗文。该县还有供奉黄山公的廊桥6座。宁德境内其他县(市)也有多座黄山公庙宇,尤以周宁县为多。毗邻寿宁的浙江一带农村也建有不少黄山公庙。周宁纯池镇桃园村民信仰黄山公,每逢打猎获归即应祭祀黄山公;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还要为黄山公做醮办法事,家家户户做糍粑供奉。
3.信仰核心——敢于担当、无私为民
黄槐以民为本、心怀天下。为了徽州百姓,违抗朝廷命令,私自开仓赈灾,救当地百姓于水火之中。事发后为了不牵连家人眷属,勇于担责,毅然弃官隐迹山水,不恋仕途。隐居鹤溪,虽无官职在身,却仍设身处地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遗余力。狩猎除害护家园、延师设馆启蒙开智、采药疗疾驱瘟祛病、抗旱防涝保丰收等无私善举,被当地百姓久久铭记和传颂。几百年来,黄山公为民请命,积德行善的精神被社会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地方文化遗产。
(三)忠烈王黄岳
1.故事传说
黄岳,宁德人,唐末以乡贡入太学。饱读诗书,心怀天下。当时军阀割据,烽火连绵。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起义军入闽,感德场百姓不明真相,扶老携幼外出躲避,衣食无着。黄岳疏散家资周济难民,从者如市。当时,割据福建的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礼贤下士,爱才如命,闻悉黄岳才识,屡加礼聘,但黄岳耕读自守,不为所动。唐天祐四年(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自立为帝,建国号曰梁。王审知归顺朱温,被封为闽王以后,再次派遣使者,请黄岳出山,但黄岳高风亮节,拒不接受,并以死明志,带着母亲、儿子及两个弟弟投于栖云寺旁龙潭中殉国。闽王派遣的崇、舒、赵、田四位使者因为无法交差,也因感其忠义,亦随之投渊,就连黄家豢养的一只白犬也跟随主人而去。黄岳的妻子林氏当时居住在前山(今属飞鸾镇澳坪村)旧宅,听说丈夫的壮举,恸哭不已。当即步黄岳后尘,投渊自沉。黄岳一家殉节后,邦人哀悼不已,为之建祠于栖云潭畔,香火兴盛。
后来因对其忠烈事迹的崇拜,黄岳逐渐成为地方的保护神,号曰“忠烈王”。不少乡村把黄岳尊奉为“社头”“土主”。人们还将对黄岳的敬仰化及到部属诸将身上,就连投潭的白犬也被尊为“灵犬将军”。
2.信仰习俗
千年以来,黄岳被奉为宁德县“土主”,每年立春“鞭春牛”仪式都要在忠烈王庙举行。清末民初,城内主要的四门八境各有保护神,东门祀神农王,南门祀忠烈王,西门祀太尉公,北门祀城隍爷。南门灵杰侯王庙、龙门正境祠、下宅园龙光正境宫皆供奉黄岳三兄弟,每年农历正月十七、九月十四两个日子,南门四村神像出巡,各街道设祭品供奉,历时数日之久。所到之处,上不露天,覆以红布长缦,各家烧香燃烛,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次到忠烈王庙烧香还愿,都要带上红糟肉、光饼,以供一同投潭的“灵犬将军”血食 。据考证,供奉黄岳的庙宇遍及蕉城、罗源两地沿海乡镇,周宁、古田也有少量分布,远至浙南的泰顺县泗桥镇的北涧桥(廊桥)也有供奉。
3.信仰核心——爱国爱家、忠贞不屈
黄岳一生为人忠直,体察民间疾苦,备受百姓的敬仰爱戴。他在社稷危难时,疏散家资周济难民,许多避难入闽的士大夫慕名前来投靠,无论贵贱,都得到善待。他不仅为客人安排住处,就连随同亲属也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顾。
黄岳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因爱国爱乡而选择投潭自尽。在封建时期,下层社会无力对抗上层统治,在改朝换代时做不到以死抗争,只能逆来顺受、苟且偷生。而黄岳弃荣华如敝屣,视死生为常事,忠于先朝、宁死不当贰臣,他代表了读书人的崇尚气节的道德标准,也符合传统儒家的思想理念,历代文人墨客对之推崇备至。他一介书生,心存社稷,全家殉国的动人事迹,受到了后世的讴歌与膜拜,并对蕉城地方文化产生过较为深远的影响。其维护祖国主权统一,反对割据分裂的高尚品质,是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徐晓望在《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评价黄岳:“宁德的黄岳在民间威望很高,每次他受封,百姓都激动不已。”“时至宋代,黄岳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支柱。”
二、提炼升华民间信仰人物精神内涵
地方历史人物的民间信仰在基层广泛存在,千百年来,通过文化和习俗的传承深耕于民众的思想当中,并在民间赓续流传,产生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虽然每个历史人物都有着与当时主流思想观念崇尚的某个价值取向有契同点,但其核心总是强调一种有神论,包括一些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诸如“求神问卜”“推测凶吉”“过关收惊”“驱鬼消灾”等灵验的故事,通过对神明的烧香祭拜、祈求希冀,得到达成所愿的心理暗示,却往往忽视现实困境,消极麻痹,一味地将希望寄托于无妄,最后错失时机、耽误医治等等。
民间信仰陋习生命力顽强,经过近百年的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活动,仍没有将民众头脑当中的神明观念完全去除,迷信活动仍然在断断续续地延续着,那些负面的作用还依然存在。但若一味地进行极端打压,不仅无益于规范引导,更容易激起对抗情绪。因此,对待民间信仰要合理把握住“度”的问题,要巧妙地进行利用,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剔除其中的神秘色彩。推崇和传承民间信仰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的同时,更加理性地看待这种文化,更能激发助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重新创作,还原史实
围绕地方历史人物展开的神话传说,历经千百年的润色镀金,加之普罗大众的仰望崇拜,难免会被夸大其词。顶礼膜拜的神圣光环,遍及周遭的其他事物。比如在黄岳的神话故事中,因其代表的忠义秉性,随他投潭的狗在他的祖庙里也被塑成门神;他家养的猫也修炼成狐仙,号称金将军,更在村民口中传闻在修建黄岳公园的时候被亲眼所见,平添了许多迷信色彩。像这些有着坚实民间信仰基础的历史人物,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但如果剔除其中迷信和封建的糟粕,升华他们的品格力量,一样也是激励人心向上、向善的标杆,而且他们来自本乡本土,比一些外来的偶像更有感召力,更容易引起普遍共鸣。可组织召集一批文学创作者,在汲取当地故事传说素材的基础上,撇去其中的迷信神秘配方,重新创作编写;党史方志部门可以在撰写地情资料丛书时,侧重对地方历史人物为人时的故事进行收集和记述,从而还原他们的真实故事,融入正确的价值取向,让这些代表普遍正义的形象、传递朴素真理的民间信仰展现出原有的真实面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的阵地。
(二)宣传引导,贴近生活
民间信仰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也蕴含着引导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神话故事,一代代口口相传,讲述的是最朴素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杆,成为人们道德生活的评判标准,对实际社会生活有一种社会控制力量。陈靖姑从一位普通女子到“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千百年来,信众延伸海内海外,成为连接闽台两地民众情感的纽带。民间普遍认为,从产难中产生的神最了解产难之痛,对产妇最具有保护力,因此,陈靖姑被推为“救产扶胎,保赤佑童”的一方女神。陈靖姑信仰文化根植于民众的生活方式当中,它注重传统伦理道德,注重乐善好施、奉献牺牲的精神。围绕其文化核心精神的交流传承,可以通过对陈靖姑生前舍小我成就大我的事迹宣传介绍,重视细节情感中的互动,以草根化、大众化、人性化等的传播方式,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北路戏、四平戏等载体或通过地方志的影像志等形式,还原其本来面目,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百姓,产生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重点宣传陈靖姑这种精神在当代的传承,让陈靖姑信仰文化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得到弘扬和传承。
(三)改进传统,升华纪念
随着移风易俗文明活动的逐年推动,民间信仰活动中披着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仪式在明令禁止下已逐渐被消除,但是强压之下仍有余烬,屡禁不绝,究其根本还是要让这些带着心愿的祈望找到寄托才能将陋习彻底消灭。不论是对哪一个神明的祭祀崇拜,主旨都是有求必应的精神索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下,与时俱进地改变传统风俗与祭拜方式,应对其精神核心予以肯定,以乡规村约或共同遵守的社会契约形成共识,在规范的约束遵守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引领,提升成为一种道德准则;并通过对宫庙认定文物保护单位、对信俗活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型信俗活动进行拍摄宣传等一系列方式手段,剔除封建迷信的部分,让信俗仪式更加科学有序,将应该传承保留的予以合法化,用官方认证的形式宣传提倡,在节俗时结合当地的传统,让民众以文明、健康的方式凭吊纪念,寄托希望;还可将崇尚的核心精神具体投射到身边的先进模范上,让其作为现实的榜样标杆,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将民众对历史人物高尚精神的崇拜转化为实际行动,反哺回馈给邻里八乡。这些都将传统信俗进行更好地保护和引导,使其朝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克服和减少民间信仰的负面作用。同时,也应在精神寄托之外,更注重引导寻求现实的解决途径,提供稳定可靠的社会资源与民生保障,建设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才有助于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杜绝封建迷信的继续滋长。
三、提炼升华民间信仰人物精神内涵的意义
闽东各地几乎都有由人到神的地方神,古田有临水夫人,周宁有林公忠平王,福鼎有太姥娘娘,柘荣有马仙,屏南有惠泽龙王,蕉城有黄七公……这些神的出现,都与当地的天灾、苦难等有关,在无力抗拒的情况下,民众便将希望寄托在那些为民除害、匡扶正义、舍身济民的高人身上,在他们仙逝后被崇敬为神。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说的口口相传,衍生成为无所不能的万能神。这些从民间衍生的精神寄托,有着扎实的信仰基础,从中宣扬的观念价值观,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一是科学保护传统文化。流传于闽东各地的地方历史人物崇拜,都蕴含着当地的风俗信仰与特色地情文化,并在民众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通过合理的方式手段剔除其中封建迷信的色彩,保留信仰的核心精髓,对民间文化信仰进行规范的引导,使之不断地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相吻合,不仅是对民间信仰文化进行有序保护和延续发展的新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能借助吸取这些来自本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去丰富和充实精神内在,获得强大的信仰支柱力量,更能够自然地去抵御那些西方价值观以及外来宗教和邪教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也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之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二是传承引领传统道德。地方人物的信仰崇拜有着千百年历史的积淀和民间的威信声望,体现着一个地域和人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思想风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我们要强化对民间信仰文化的正面价值引领,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道德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从而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文化条件。
三是凝聚民间精神力量。每个地方历史人物身上都有着为人崇敬的高贵品质,才会被寄托希望祈愿,或以之为模范榜样激励后世。历史人物对普通民众的信仰支撑,正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力量之源。通过科学引导后的人物信仰崇拜,剥离了神化夸张,还原其凡人品质,更能与普通民众相通,接地气,更接“人”气,从而充实他们的精神内心,在高级的精神追求之外提供了更多丰富而又平易近人的信仰理念,成为民众在辛苦奔波的生活中引领前行的精神支撑与指路明灯,也能够不断地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