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苋洋炮楼位于霞浦水门、武坪通往承天的交通要道上,乃国民党反动派在第二次“清剿”霞鼎苏区时建造。那时敌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强迫群众移民并村,并在各较大村庄征调群众为其修筑炮楼70余座,进行“驻剿”。
百苋洋炮楼建成后,就把水门、武坪、百苋炮楼联在一起,形成三角阵势,敌人可以互相增援,联合作战。这样一来,对我霞鼎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妨碍极大。
如何拔除敌人这一据点呢?许旺和霞鼎县委的同志们曾经设想过多种方案,但终因敌众我寡,不敢贸然下手。
1935年8月的一天,有6位国民党兵,因不满当官的欺凌,在班长张恒桂的带领下,随带步枪6支,子弹800余发,向驻扎在小竹湾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投城。许旺同志获悉,亲自赶到大湾村接见他们。在他们的指导下,红军游击队的射击投弹等军事本领大有提高。在此期间,红军游击队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恢复了部分苏区,并向柘洋、泰顺边界开辟了新区。
1936年3月的一天,许旺同志接到秘密交通员报告:“百苋洋炮楼守敌调防频繁,目前水门坑区公所只派十几名义勇队员留守炮楼。”许旺同志认为机会来了,可以下手了。于是便立即召集游击队干部开会,研究作战方案。最后决定采取“奇袭”办法,仿制一张“调防令”,派张恒桂与5名游击队员穿上黄军装,全副武装公开前往百苋洋炮楼“接防”。
这天中午,忽然从承天岭上下来6名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兵,大模大样向百苋村里走去。在百苋村里叫来了保长,为首的一位班长拿出一张“公函”对保长说:“我们是从东坡来换防的,先给我们安排吃饭,饭后带我们上炮楼去接防。”因为当时东坡驻有国民党军队一个营,常进山“清剿”红军游击队,所以保长深信无疑,亲自带领他们前往炮楼去“接防”。
再说百苋洋炮楼守敌,自从保安队撤走后,留下义勇队看守,因人数少且战斗力不强,害怕红军游击队前来袭击,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当保长带着几名国民党兵,大摇大摆地向炮楼靠近时,炮楼上的哨兵立即喝问:“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张恒桂跑在前面回答说:“我们是驻东坡的部队,来这里换防的,快叫你们的班长出来见我。”一会儿,炮楼里的班长上楼一看,见是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兵,又有保长带路,就信以为真,便命令开门迎接。
就在敌哨兵拉开炮楼门栓的一瞬间,游击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炮楼,顿时炮楼内外枪声响成一片。接着,预先埋伏在炮楼周围的红军游击队员向炮楼发起了冲锋。在内外夹击下,战斗很快结束了。除2名敌人逃跑外,此战共毙敌8名,缴枪8支,子弹百余发,当场把炮楼摧毁。当逃跑的2名敌人逃到武坪向武坪据点求救,武坪守敌出动时,红军游击队早已安全撤离百苋洋,胜利地回到宿营地了。
这一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霞鼎苏区人民坚持游击战争的信心。许旺同志奇袭百苋洋炮楼的事迹在闽东苏区流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