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位于北纬26°44'~27°10′,东经118°41'~119°13'。地处福建省东北部霍童溪、古田溪上游,东南与蕉城区相连,南至西南与古田县相接,西至西北与南平建瓯市毗邻,北与南平政和县接壤,东北与周宁县交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0千米,总面积1485平方千米。2010年,辖古峰、双溪、长桥、黛溪4个镇,屏城、路下、甘棠、熙岭、棠口、岭下、寿山7个乡;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委员会。户籍人口18.61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畲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黎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瑶族、土家族等13个少数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县府路1号。因旧县治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给取名“屏南”。
屏南原属古田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治。屏南建县后,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制,屏南属东路道;民国3年6月(1914年6月),改属闽海道。民国14年(1925年)废道,为省直辖;民国22年(1933年),属闽海省;民国23年(1934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1935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1943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屏南属福建省南平专区。1963年8月,屏南划入闽侯专区。1970年7月,屏南划入福安专区;1971年6月,福安专区改称宁德地区,屏南属之。2000年11月,宁德撤地设市,屏南属之,至2010年不变。
屏南地处福建省鹫峰山脉中段,境内山峦重迭,群峰林立,山谷盆地纵横交错,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4种类型。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海拔800米以上,大小山峰300余座,千米以上山峰达265座,海拔1627米,为境内最高峰。最低海拔25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冷湿小,夏凉雨多,春季冷暖多变,秋季晴朗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日照时数1628.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848.0毫米。境内有大小溪流186条,分属霍童溪、古田溪两大水系。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棠口溪、后龙溪、代溪溪、长桥溪、柏源溪5条,总长193千米;二级河金造溪、白玉溪等2条,总长57千米。河流总长度250千米。溪面狭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丰富,全县水电理论装机容量46.78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43万千瓦,2010年已开发装机容量40.78万千瓦,为全国100个初级农村电气化达标县之一。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棠口溪,长45千米,流域面积67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5.8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金造溪、白玉溪等。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8种,其中金属矿产7种。有闪长岩类石材总资源量1622万立方米。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162科508属855种,其中属国家保护植物18种。珍稀濒危树种主要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水松等一级保护植物。上楼原生态水松林,被誉为“植物活化石”,2006年入选国家特种邮票《孑遗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有秃杉、红豆杉、闽楠、花榈木、香榧、酸枣、米枫荷、香果等30多种。龙源四季杜鹃,被誉为“稀世之宝”。境内有连片牧草地4000多公顷,草质优良,其中仙山牧场面积2000多公顷,属高山稀林草场,被专家誉为“北方没有,南方少有”的天然牧场;有千余亩的天湖顶高山湿地。境内有野生动物122种,属国家保护动物35种。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唯一的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境内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鸳鸯、猕猴、蟒蛇、云豹、黄腹角雉等。
屏南系山区农业县,是福建省高山区最大的蔬菜、食用菌栽培种植基地。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1.30万公顷,林地面积1.23万公顷,林木覆盖率75.4%,绿化程度93.2%。以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为主。屏南夏季具有气温凉爽、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无污染等优势,是发展生产夏秋季节结构性短缺、错季令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理想之地。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打高山生态牌,念绿色有机经济,通过流转土地,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产高山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有效填补周边大中城市生产需求“空挡”。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桃子、柿子、脐橙、油菜等。
屏南交通便捷,宁武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22.7千米,双向四车道,有白水洋、城关两个互通口,南起宁德市区,北至武夷山。省道202线、303线过境,202省道过境长57.82千米,双向两车道;303省道过境长79.7千米,双向两车道。宁屏二级路起于104国道蕉城八都桥头,终点位于屏南城关,宽8.5米,全长80.7千米。县乡公路8条,总长476千米。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地质公园白水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2处;国家级天星山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屏南是廊桥之乡,廊桥历史悠久,分别建造为南宋、元、明、清与民国各个时期。现存的廊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至2010年,尚存各种廊桥60座,其中木拱桥15座,石拱桥20座,平梁木廊桥25座,木拱廊桥数量居全国前列。著名的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于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万安桥是至今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之一。金造桥、虾蛄桥、千乘桥被载入《中国桥梁史册》,千乘桥、龙井桥、溪坪桥、龟潭桥被载入《中国科学技术·桥梁卷》。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项目,其将成为中国古代木桥梁文化瑰宝,标名史册。
屏南享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是福建省闽东北地区重要的戏曲发祥地。明清两代,存活过四平戏、平讲戏、乱弹戏、四平提线木偶戏以及京戏、闽剧等7大剧种。全县152个行政村中,有132个行政村和60多个自然村创办过各种戏剧班社1000多个,从事剧社演出艺人达3万余人,足迹遍闽、浙、赣等广大地区。平讲戏、四平戏于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讲戏于同年赴马来西亚交流演出;2007年6月,四平戏农民业余剧团赴京参加全国珍稀剧种展演;乱弹戏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屏南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统戏曲)。屏南自古以来,武风盛行,传统武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到明清时期最为鼎盛,中武举人以上16人。著名人物有曾两度出任台湾总兵的清朝武将甘国宝,清朝皇帝授予武威将军薛文潮,武进士张渊澜等。曾隐姓埋名于漈头村的少林高僧“铁头和尚”,武功超群,闻名遐迩。屏南传统武术门派众多,习者甚众。有锄头功、板凳功、烟筒功、扫帚功、雨伞功、狼筅功、扁担操、田埂刀法等奇门兵器,武术爱好者近万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台湾三立电视台、东南电视台、《福建日报》、《闽东日报》等媒体对中国民间武术之乡屏南进行全方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