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蒲村位于福鼎市磻溪镇西南端,距离镇区25千米,为福鼎市最西南角。山地海拔420米以上,四面崇山夹峙,北出为近年修通至磻溪镇的水泥硬化村道,西南则仰赖攀山古道与霞浦、柘荣交通。仙蒲溪发源于目海尖、流米仔等山脉主峰,汇流山涧,跌宕南来,入村后缓缓蜿蜒,贯穿北去。南口为水头,北口为水尾,两者之间山谷称为里洋,即仙蒲林氏世代聚居之地。2012年1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仙蒲村在北、南宋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息,而自宋时林氏族人自赤岸迁入开拓,至今也有八九百年历史。据明万历《福宁州志》图谱,仙蒲村地属劝儒乡遥香里二十一都。按仙蒲《林氏族谱》所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林氏京一公自仙蒲东洋迁仙蒲里洋,而在此之前,已在仙蒲东洋传三世,同时本地也有叶姓人家散居。
仙蒲村以仙蒲溪及其支流沉纸溪为脉络,形成以仙蒲古道、岭尾路为经,以矴步头路、洋中大路等为纬,以众多石梁桥为节点的发达路网,以矴步桥和祖先宫等宫庙镇锁首尾,主要建筑则拱围着端坐村落高处的林氏宗祠而建,呈现出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山地村落格局。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主要古迹建筑达40处。由古道路巷、矴步石桥、祠堂宫庙、民居大厝等各类古建筑组成的仙蒲古建筑群,既是仙蒲这一山地古村落景观建筑的核心组成与精华所在,也是闽东北山地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
仙蒲村的传统习俗及工艺主要有祭祖节令和造纸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仙蒲林氏家族举行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祖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每家每户带上自家的迎神鼓(迎神鼓平常都是存放在大厅太师壁右侧甬门上方的神龛)集体到地主宫,一番拜祭后迎请地主公出宫,沿着岭尾路,一路锣鼓震天,热热闹闹的将地主公抬到林氏宗祠,然后开始大演文武戏剧。至今在林氏宗祠戏台的板壁上,仍有各戏班到此表演戏目的题签。每年中元节,也是林氏家族到宗祠聚会的大日子。从七月初九日起,一天一房,轮流至宗祠举办本房宗亲的聚宴,是各房宗亲内部联络感情的主要形式。造纸作为仙蒲村民的主要家庭副业,发展至盛,留下了众多纸坊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