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古称金口,后因村北凤里溪、村西玉山溪如两条玉带环绕交汇与此而得名“溪口”。位于乍洋乡东南部,与福鼎白琳、潘溪毗邻。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05户,448人。土地面积768.73公顷,林地面积540.07公顷。溪口全村姓袁,始祖源于唐代,由河南迁徙而来,崇文习武,耕山种地,诗礼传家已历42世,现住民为元、明两朝大臣袁天禄次兄袁深文的嫡系子孙。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人在此劳动生息。晋太康三年(282年),地属温麻县;唐武德六年(623年)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管辖;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后,成为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改为福宁府)闽浙官道、物流枢纽和边界商贸中心;明正统六年间(1441年),溪口受柘洋巡检司管辖,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裁撤,乾隆四年(1739年)复置;民国初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1935年置柘洋特种区)治理;1945年柘荣设县,溪口隶属柘荣县乍洋乡。
溪口在历史上是闽浙北上京城的官道,鼎盛时期,往来客商骆绎不绝。现存古建筑有永安桥、袁氏宗祠等。溪口村古来出行靠桥靠碇步,历年都要募集大量资金修桥护路,维修碇步和溪坝。溪口人禁毒禁赌禁捕溪鱼,永安桥旁设有“放生池”。每年正月初五为“禁赌日”,正月初四晚由“福首”在全村敲响禁赌锣,所以村里历来无毒无赌。重教兴学,弘扬礼仪传统,缔造和谐村庄。族规规定子孙均要上学读书,全村18岁以上青壮年都要习武。村中现遗有“三条路”、“四枯井”等古迹。“三条路”中最宽敞、最中心的一条为官道,两旁的则是供从属与仆人行走的便道。在古代只有中了状元、探花和榜眼前三甲的孺人武士才有资格走这样风光十里八乡的“三星路”。“四枯井”不枯,其实是官道旁的“饮马井”。新中国成立后,柘荣县的第一位大学生(厦门大学)袁志仁就出生于溪口村。2008年,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