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功能。201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中指组字〔2017〕3号)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应建立方志馆。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方志馆。”“方志馆建设应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与安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由此可知,方志馆功能丰富,在各地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建设也得到了国家政策文件的支持。
一、当前全国方志馆的建设状况
(一)广东省方志馆建设情况
2024年,广东拥有省级方志馆1个,市级方志馆9个,县区级方志场馆12个,镇街级方志馆9个,村级方志馆1个,主题方志馆4个,方志驿站共807个,其他方志文化场馆共210个。其中,广东省方志馆于2014年挂牌成立,总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9项文化设施之一,也是广东省有史以来的首个省级方志馆。
广东积极促进和规范各级方志馆建设,主要做法有:一是构建制度体系,为方志馆建设提供动力和保障。2021年10月制定《广东省方志馆建设办法(试行)》,2023年3月修订为《广东省各级方志馆建设办法(试行)》;2023年6月制定《广东省方志文化场馆建设指引(试行)》。二是公布场馆目录,扎实推动方志馆建设扩面。2021年6月首次在广东省情网向公众公开《广东省方志文化场馆目录》,并持续进行年度更新。三是开展全省评优,推动方志馆建设提质。从2022年起,按年度开展全省优秀方志馆、优秀方志文化场馆、优秀方志文化场馆群推荐工作。
(二)广西省方志馆建设情况
广西方志馆隶属广西方志办,分两期建设。2007年,广西方志馆正式立项,2009年开工建设,2011年建成6000多平方米的一期工程。2017年广西方志馆二期正式立项,2022年开工建设,现在即将交付使用,两期总建筑面积达20799平方米。
广西在办馆过程中,坚持“聚焦版本,延续文脉;深耕地情,特色为要;以藏助用,以用促藏”的馆藏建设理念,形成了较好的存藏条件和独特的馆藏特色,书写了广西建馆经验。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争取主要领导支持。广西始终把方志馆建设放在全区层面统筹推进,坚持“争创全国一流方志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办馆目标,主动争取历届自治区领导的充分重视与支持。二是注重特色地情,着力搜集第一手资料。围绕办馆目标和馆藏理念,注重搜集第一手特色地情资料,强调报送重点专题的原始资料,为方志馆馆藏建设及第三轮志书的编修夯实基础。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打造馆藏资源利用新格局。利用馆藏资源,逐步探索“立体修志”模式,拍摄影像志;探索馆藏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举措,形成高端化、特色化、大众化“三化”品牌并举的基本格局。
(三)福建省方志馆建设情况
2018年,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台了《全省市、县(区)方志馆(书库)建设指导意见(2017—2020)》,对福建省方志馆(书库)的整体建设原则与建成的时间、面积、设计布陈、管理运行等方面进行了规定。2024年,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印发《福建省市、县方志馆建设与管理规定(试行)》,进一步加强了方志馆建设和管理工作。
福建省、市、县积极推进各地方志馆建设,并取得了成效。福建省方志馆于2020年挂牌成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是福建省首个集省情展示与教育、地情文献收藏与服务为一体的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场馆。泉州市泉港区将方志馆设立于区文化中心四楼,建筑面积2107平方米,设有姓氏、家训、名人、文献等展区,成为展示泉港地情,加强地情和姓氏文化研究,推进两岸方志文化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厦门市翔安区将档案馆和方志馆进行“二合一”建设,已通过立项审批,拟建设1栋地上11层的档案馆及方志馆合用的综合楼,设1层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总建筑面积达15766平方米。
二、我市方志馆建设概况
2022年6月,宁德市委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方志馆和党史方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宁委办电〔2022〕37号),对各县(市、区)党委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方志馆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快全市方志馆建设步伐。
各县(市、区)党史方志部门纷纷响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寿宁县将方志馆和博物馆进行“二馆合一”建设,已经挂牌,正在布馆;柘荣县在“柘荣现象”传习馆加挂县方志馆的牌子;福安市拟利用市档案馆新馆一楼400平方米展厅打造市方志馆;福鼎市拟在“五馆一院”图书馆三层设立党史方志馆,建筑面积1992.11平方米。
但总体而言,宁德市、县各级方志馆建设相对滞后,多数县(市、区)处于起步阶段,少数(市、区)正在谋划建设,目前尚无独立建馆的方志馆。
三、若干建设意见
(一)推动“多馆合一”。充分发挥不同场馆的作用,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规划馆、方志馆、地情展示馆等场所统一规划,将分散的各个场馆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利用。科学“多馆合一”场馆功能分区,创新展陈设计和运营方式,统筹好各场馆之间的协同联动,实现各馆资源互通互享,打造集文化展示、群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场所,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突出地方特色。宁德地方特色浓厚,蕴含丰富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畲族资源、红色资源、山海资源、闽台资源、华侨资源及历史人物资源等。方志馆建设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展示手段和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宁德历史文化资源,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艺术品和民俗风情等展示出来,让参观者了解到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激发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打造智慧方志馆。要推动方志馆建设,充分整合党史方志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将线上方志馆与线下方志馆智能联动,形成“指上宁德”的宣传模式,讲好宁德故事,弘扬闽东之光。利用史志数据资源的独特优势,不断将丰富的史志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建设史志数据资源中心、全文智能检索服务中心、“智慧方志馆”门户,打通史志资源利用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党史方志部门“存史、资政、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