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锻炼干部、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新时代党的调查研究理论的创新与实践。35年来,“四下基层”在机制上不断完善、在主体上不断拓展、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深化,并深深融入宁德党员干部的血脉之中,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一、感悟:“四下基层”的实践意义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力行的重要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理念在实践中的升华,是党的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传承发展。传承发扬“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对创新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机制,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培养“四为”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四下基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创新,根本上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深厚人民情怀,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深刻原理,是执政为民、当好公仆的必修课、基本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把“四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在基层第一线倾听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更好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上出新招、办实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我们党获得最牢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四下基层”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继承和创新,不仅仅在于“下”,更在于解决问题,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持续大兴调查研究,聚焦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群众所想,紧抓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四下基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创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引导党员干部扑下身子、争先作为,把“四下基层”作为立足实际、贴近实际、了解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抢抓中央赋予的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大机遇,掌握“会抓”的本领方法,锤炼“真抓”的工作作风,以实干求实绩,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探索:用好史志资源,讲好“四下基层”故事
宁德市委党史方志室着力发挥党史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联合市委办、市直机关工委充分利用宁德丰富的党史资源,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为主线,精选宁德辖区内充分反映新时代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的学习教育点近40个,倾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宁德实践’精品路线”,推出“跨山越海、四下基层”等主题8条特色路线。
(一)提升学习体验热度,助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路线推出后各级党组织纷纷致电咨询“宁德实践”精品路线宣传册的电子版,接续不断组织党员干部寻足迹,悟思想,在实地体验中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与实践,领略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改革思路、工作作风和赤诚情怀。实现了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体验活动“全覆盖”,为全市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夯实思想基础。
(二)实现党史资源整合,促进服务质效升级。精品路线编制中充分考虑宁德党史资源特征、各县(市、区)交通圈特点、学习体验点特色和活动组织便捷性,精心整合资源,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宁德足迹为主线,科学选点,确保路线具有代表性、特色性,彰显党性教育。同时,采取“红色+绿色+古色”模式,有机整合各类资源,如把心贴近人民·四下基层发源地主题展、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下岐村、古田县“四下基层”主题展馆、苏家山村、浦源村、龙潭村、四平村串联成线,打造出融红色教育游、特色文化游、文创古村游等为一体的综合学习体验活动路线。
将路线编印成册,以图片为主,辅以简洁精练的文字,为使用者提供美观、便捷的指导方案;同步拍摄制作短视频宣传片,以生动、形象、直观感受给读者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为讲好“宁德实践”故事提供更全面的宣传方式。
(三)创新党史宣传方式,推动“闽东之光”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足迹为主线,将富有宁德特色的教育实践基地,串点连线编制推出“宁德实践精品路线”,把宁德从“弱鸟先飞”到产业基地拔地而起、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的巨大成就,更加系统直观呈现给人们,让人们更加准确领会把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宁德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历程。通过简明、快速、生动的宣传短视频,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孕育地和实践地宁德的资源特色、地域特征和闽东精神,有利于推动“闽东之光”传播,进一步打响宁德名片。
三、畅想:走好新时代党史方志工作“四下基层”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史志研究是史志部门的主业,把宁德史志资源发掘好、研究好、利用好,是史志部门的职责所在。大力开展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和宁德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地方志的资政育人作用,是史志部门的使命所系。发挥好“存史、资政、育人”功用必须走“四下基层”之路。
(一)推动重大任务决策必须问计于基层。要完成好上级部门部署的党史地方志工作重大任务,必须深入基层,接近基层史志干部,走近史志专家学者、史志爱好者,与供稿单位业务部门同志交朋友,听取他们对史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找准问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分析研究,确保工作的正确方向和高效率。通过广开言路广纳谏言集思广益,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有效推动党史方志重大工作任务的科学民主决策。比如,宁德市扶贫志、第三轮市志及党史二卷、三卷等史志书籍的编纂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这就需要得到基层史志干部和广大史志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仅仅依靠业务部门单兵作战根本无法完成编史修志。
(二)提升宣传工作实效必须问需于基层。为讲好宁德故事,唱响宁德声音,宁德市委党史方志室近年来致力于红色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八进”活动,这就需要了解基层干部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史志宣传?需要什么方式的史志传播手段?要提升宣传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例如,近年来市委党史方志室通过大量调研了解干部群众的需要、了解红色教育点的实际情况和沿线村庄的需求基础上将分散在全市各地的红色教育点连成线、编成网,倾力打造“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线路”“传承红色基因走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党日活动线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宁德实践’精品路线”等特色线路,线路推出后受到市内外干部群众的赞誉,既方便了红色研学体验者也为村庄引流增收提供实用、便捷的指南,让更多人了解宁德、认识宁德,有效推动“闽东之光”传播。
(三)解决业务具体问题必须问策于基层。对于史志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更加需要深入基层党史方志部门了解实际,征求意见建议,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向一线干部请教。比如,加强宁德市党史方志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就需要深入九个县(市、区)党史方志机构深入调研,才能弄清楚干部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如何,年龄机构、学历机构怎样,专业对口比例,专业结构是否均衡,干部调配情况如何;通过集体座谈、人别访谈结合文献查阅更能听到真实声音,看到真实情况,进而准确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顺势“对症下药”,解决分类“顽疾”,建设好一支可堪重任、不负使命的新时代党史方志干部队伍。
(四)检验史志工作成果必须问效于基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并被写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赶考之路上“谁来出卷”“谁来答卷”“谁来阅卷”等根本问题。史志工作的成效如何,是否成功转型升级发展,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要征求基层干部的意见,要听取社会群众意见。以他们“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的标准,才能感知党史方志工作利弊得失。服务社会是党史方志工作的重要职责,要主动登上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开辟更便捷的服务渠道,提供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党史方志文化服务,注重党史方志工作的大众性和社会性,才能更好检验是否惠民,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史方志工作连接历史、现时与未来,“存史、资政、育人”是它的职责使命。作为红色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只有走好新时代“四下基层”之路,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市情、县情、乡情、村情,才能谱好红色家谱、牵住乡情乡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