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特委 灵活开展游击战
2025-04-2316:23:20来源:

敌人的残酷“清剿”虽然使闽东苏区遭受严重摧残,但摧毁不了闽东人民的革命意志。只要火种尚在,终成燎原之势。独立师化整为零,组成若干支小分队,抽调骨干组成以陈挺为队长的师部特务队,坚持分散隐蔽斗争。阮英平、范式人、许旺等一批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带领部分县、区、乡干部和游击战士,隐蔽在宁屏古、福寿、霞鼎、鼎平等边界地区坚持斗争。

在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掩护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隐蔽斗争,形势开始有了新的转机。1935年4月,国民党当局抽调大批兵力进抵寿(宁)庆(元)边境的托溪、溪底、南阳一带,阻击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闽东游击区,对闽东红军游击队的“清剿”暂时有所放松。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利用这一机会,迅速行动起来,发展武装力量,恢复重建党的基层组织。宁屏古、福寿、霞鼎、鼎平四个地区均有较大恢复和发展。霞鼎地区还新组建了200余人的独立师第4团(简称红四团)。

独立师得知这些情况后,迅速返回基本地区,分成3个纵队,配合帮助各地进一步恢复与发展,开创新的斗争局面。5月上旬,独立师特务队与红四团在福鼎枫岔头伏击全歼浙江保安团1个加强连,缴枪70多支,大大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随后,独立师特务队夜袭福鼎沙埕港,全歼水警队并占领一天,给敌人以极大震动;不久叶飞又率独立师特务队进入鼎平地区,将在鼎平地区活动的游击队进行整编,组建了闽东红军独立师第5团(简称红五团)。这些行动沟通了原先被敌人分割的宁屏古、福寿、霞鼎、鼎平4块地区之间的联系,初步改变了闽东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

鉴于原苏区主要领导人在反“清剿”斗争中大部分牺牲,为加强对游击战争的领导,5月底,叶飞、阮英平、范式人召集坚持各地斗争的负责人在寿宁含溪召开会议,决定重建闽东党组织的领导机构,正式成立以叶飞为书记的中共闽东特委;确定了对内恢复巩固老区、对外波浪式地发展新区的基本方针;还调整了苏维埃时期的部分政策,使之更适合游击战争的深入开展。8月,特委又在柘洋楮坪进一步充实健全组织机构,阮英平、范式人分别为组织和宣传部长,委员有许旺、陈挺、范义生、郑宗玉、詹嫩弟、黄固生(后叛变)、谢作霖(后叛变)等人。特委还批准设立4个办事处,分别由阮英平、范式人、许旺、郑宗玉负责,形成了闽东游击斗争的新格局。

此后,在中共闽东特委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独立师和各地红军游击队以宁屏古、福寿、霞鼎、鼎平4块根据地为依托,“狡兔三窟”,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大力恢复老区和开辟新区。

1935年10月,粟裕、刘英率挺进师进入闽东,在寿宁郑家坑与闽东游击区领导人叶飞、范式人率领的闽东独立师胜利会师。双方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叶飞任临时省委宣传部部长兼共青团临时省委书记,阮英平、范式人、许旺等被选为委员。为支援挺进师开辟建立浙南游击根据地,闽东特委将鼎平办事处所辖地区连同鼎平独立团(即红五团)划归临时省委直接领导。11月,又打通了与闽北游击区的联系。1936年3月,福鼎县委划归中共浙南特委领导。

闽东独立师积极与闽北独立师、挺进师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闽浙边广阔区域内纵横驰骋,昼伏夜行,时而快速奔袭、时而迂回扰敌、时而化装奇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经过一系列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清剿”,歼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不仅巩固发展了宁屏古、福寿、霞鼎、鼎平4块游击根据地,还开辟建立了政屏游击根据地和闽浙边一带新区。整个游击区范围广及闽浙两省20余县境,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

闽东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畲族群众,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游击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给了红军游击队以极大的支持。红军游击队的后方医院、秘密寮、兵工厂等大部分建立在畲乡,广大畲乡成了红军游击队的后方基地,数百名畲族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广大畲族群众积极投身反“清剿”斗争,许多畲族妇女、儿童不畏艰险,担任秘密交通员,积极为红军游击队传递情报、购买物品,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钟日住、兰青改、李信郡、雷七妹、雷石祥等一大批畲族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都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保护了红军游击队的安全,为闽东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