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团北上 挺进苏南敌后
2025-04-2316:24:41来源:

1937年12 月中旬,闽东红军游击队从宁德桃花溪开赴石堂,而后移驻屏南双溪、棠口,待命改编。在此期间,红军游击队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1月下旬,叶飞等接受任务返回屏南棠口,宣布了新四军军部命令: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3支队第6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全团编3个营:一营营长陈挺、教导员沈乃宝,二营营长沈冠国、教导员金信江,三营营长黄培松(北上前夕叛逃,由杨元三接任营长)、教导员戴炳辉。

2月14日,全团1300余名将士告别了闽东父老乡亲,由叶飞、阮英平率领,踏上抗日征途。鉴于国民党顽固派仍在千方百计阴谋消灭红军游击队,六团北上途中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以战斗姿态行军,冲破重重阻拦与困难,经政和、松溪、浦城,进入浙江,在开化县略事休整后,于3月下旬抵达皖南岩寺。

4月间,新四军各支队先后到达岩寺集中。不久,六团移驻泾县青弋江畔,在军部附近进行了紧张的军政训练。这时六团干部有所变动,阮英平、陈挺等调延安学习,戴炳辉奉调回闽东工作。军部调派一批从延安来的干部到六团工作,吴琨接任副团长、黄元庆任参谋长、刘松青任政治部主任,廖政国、张潮富等或任营、连长,或任教导员、指导员。

整训期间,六团狠抓部队正规化建设。全团指战员认真学习内务条令,严格部队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严格的队列训练和军事技术、战术训练,由一支游击部队逐渐转变成正规化的抗日部队,从而奠定了挺进敌后的胜利基础。

4月27日,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从岩寺出发,5月14日到达苏南敌后。10月,六团也奉命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初进敌后,面临新的转变:作战对象从过去的国民党军变为日军;作战形式由过去本乡本土的山地游击战变为在江南敌后交通发达的平原、河网地区进行游击战。六团在挺进茅山途中,克服了语言、交通、情报传递等方面的各种困难,逐步适应了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游击战争。以夜袭、奔袭、奇袭、伏击等战术,在白兔、高庙、宝埝、下蜀、龙潭、延陵等地多次与日寇交手,打败了日寇,基本上完成了进入敌后作战的转变。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