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人物春秋
“三猛”虎将 屡立奇功 ——记闽东革命烈士叶诚忠
2025-08-2508:26:45来源:

叶诚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坚持在江苏阳澄湖畔与日伪军斗争的36名新四军伤病员之一,即沪剧《芦荡火种》,后改编为著名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叶排长(叶思中)的原型。

叶诚忠原名叶吴赐,1919年生,福建省周宁县玛坑乡东坑里村人(祖籍周宁县李墩际会村),出身贫苦。1935年参加闽东红军游击队,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红军游击队攻打玛坑杉洋民团的战斗,经受了3年闽东游击战争的艰苦磨练。

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进入常熟,5月12日沙家浜地区抗日武装与民抗、新四军会师,统一编制为新四军六团,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江抗”。10月,“江抗”西撤,在江阴顾山受到“忠义救国军”的伏击,留下了一批伤病员,叶诚忠就是这时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的36名伤病员中的一个排长。

“忠义救国军”溃散成的几十股土匪,把这批伤病员作为日夜搜捕的目标,叶诚忠等伤病员被围困在一片密密麻麻的芦苇丛中的沙洲上,不能生烟火,不能出港汊,受尽伤痛、寒冷和饥饿的煎熬。

附近董家浜南梅村有个东来茶馆,这是当时中共常熟县委开设的地下联络站,老板胡广兴和侄儿胡小龙都是地下工作者。一天傍晚,胡小龙受县委指派,偷偷地解开船缆,躲在水底,把日军扣留的小船神不知鬼不觉地推向湖心,然后驶向沙洲,将叶诚忠他们转移到张家浜养伤。

中共常熟县委又请来一位杨医生和一个名叫蒋淑芳的护士,在这里“落户”,办起了临时的后方医院,为伤病员治疗。叶诚忠的伤口,经过精心医治,渐渐好转,到了11月已能自由行动。一天,管理员突然跑来,说一个汉奸带着一个日本鬼子进村来了。

怎么办?前面是河,后面是路,一马平川,无遮无拦,跑又跑不了,躲又没处躲,叶诚忠急中生智,抱起绷带,一头藏进岸边搭来洗衣用的水凳下。护士蒋淑芳也临危不惧,机智地拉开被单把他的头遮盖起来,自己装做没事一般仍然不慌不忙地洗起被单来。

当敌人来到面前时,没看出破绽,这样终于闯过了险关。

在张家浜养伤的这批伤病员,不久又有10人被可恶的败血症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活下来的叶诚忠等战士,没有向死神屈服,而且更加顽强地坚持斗争。1939年11月,以这些伤病员为骨干又重新组织起新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很快成为燎原的烈火。到1940年冬,达到了4000多人,编成3个支队,叶诚忠也由排长升为二支队一连连长。他不仅机智灵活,而且勇猛顽强,是江南抗日队伍中有名的“三猛”虎将之一。他那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作风,就像猛虎一样使敌人闻风丧胆。

1940年夏,二支队在澄西桐岐镇打垮了高杏宝部后,与从横塘来到桐岐镇的50多名日军遭遇,发生了激烈的巷战。身为连长的叶诚忠带头冲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当场击毙10多名日军。在猛烈的冲击下,敌兵且战且退,全部龟缩到桐岐镇的一座庙宇的大殿里,妄图固守待援。叶诚忠率部连连发起猛攻,均未奏效。经上级批准,他采用火攻,把堆在大殿四周的干柴草点燃,烧得鬼子哇哇大叫。少数窜出企图逃走的鬼子被叶诚忠部击毙,其余日军全部葬身火海,桐岐庙成了这伙日军的火葬场。

这次战斗是新“江抗”成立以来缴获武器最多最好的一次,特别是一挺崭新的重机枪,在以后的多次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新“江抗”的战史上还特地写上一笔“叶诚忠部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新‘江抗’第一挺重机枪”。桐岐歼灭战,叶诚忠率部击溃国民党顽军后,又把一支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部队一口吃掉,江阴人民无不欢欣鼓舞,都把叶诚忠所在部队称为“江阴老虎”。

此后,叶诚忠驰骋在江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威名远扬。

为了开辟江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整编后任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一营副营长的叶诚忠,奉命挺进苏北,浴血奋战在江都、高邮、宝应地区。1944年1月5日,在解放宝应县大官庄战斗中,他率部向敌伪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当他冲到接近敌堡时,不幸胸部中弹,但还是挣扎着用手捂住伤口,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了纪念他,当时的中共宝应县委决定将大官庄一带命名为“诚忠乡”。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