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人物春秋
视死如归铸丰碑 ——记闽东革命烈士张达文
2025-08-2508:30:15来源:

老区基点村屏南县岩后村位于风光旖旎的白水洋畔, 1938-1943年间,该村相继有13名英烈为革命献身。张达文1901年生于岩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一,胞弟张家镇、张达炳同为烈士。

1934年10月,红军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率领红军到(建)瓯、政(和)、屏(南)边界活动,在屏南县岩后村张贴标语,宣传革命,发动群众。达文与张家镇等人在接待红军中,深受教育。从此,他日益向往革命。1935年3月,中共闽东特委派遣中共周墩县委书记吴华禄来到政屏边界仰头村一带开展工作。其胞弟张家镇结识了吴华禄,随后带领吴华禄进驻岩后村,以岩后村为基点,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贫农团。在张家镇的引导下,张达文与三弟张达炳也相继参加革命。不久,中共岩后支部成立,张家镇任支部书记。5月,岩后村附近的潭头、文山、东坑、天坑垄、后峭、仰头、翠溪等10多个村庄都组织起贫农团,建立10个党支部。同年7月,在岩后党支部基础上,建立中共政屏中心区委,并组建政屏游击队,张家镇任区委书记,张达文任宣传委员,成为政屏边区第一批党员。他协助张家镇等革命先驱深入各村发动贫农团,把抗租、抗税、抗粮、抗债斗争推向高潮,在斗争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组建党支部,成为边区党的优秀宣传员和组织者。

1936年春,中共闽北分区党委书记黄道、委员黄立贵、中共闽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曾镜冰和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叶飞等在政和县洞宫山仰头村召开联席会议。张达文等政屏中心区委领导组织党员,率领政屏游击队为“洞宫山联席会议”筹集粮饷、放哨警卫、护理伤病员等做了大量工作,深受领导称赞。6月,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到岩后,建立中共政屏县委、政屏县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并组建政屏游击支队,张家镇任县委书记,张达文任宣传部长,他们与组织部长张发达、委员张步云、张发祯等深入周政屏边区,先后发展中共党员100多人,建立20多个党支部。

1937年夏,国民党八十师一部和屏南县保安队再次洗劫岩后,张达文老母惨遭吊打,敌人妄图逼使他们下山缴械。但他们忍受悲痛,心坚如铁。之后还以其家作为联络点,开展地下活动,从而有效地挫败敌人的“进剿”。

同年秋,率领政屏游击支队在苏区外围四处张贴标语,打土豪,开仓分粮,袭击屏南县城,震摄国民党“清剿”军警,逼其撤离苏区,减轻苏区压力。10月,为拔掉苏区“白点”,率领政屏游击支队奇袭屏南县深洋村地主民团。在内线宋焕光接应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民团碉堡,缴获步枪数支,子弹500多发,毙敌3人。

1937年12月31日,中共闽东特委与国民党福建当局达成了停战共赴国难的协议,并在《福建民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称“我们根据本党中央共赴国难宣言之原则,以极大的努力与诚意与军政当局进行了和平团结共赴国难之谈判。虽因种种之原因,一时未实现,但最后终由于我们之努力而获得了军政当局之谅解,和平团结共赴国难初衷实现了!”

1938年1月下旬,叶飞团长率闽东独立师、红军游击队1300余人,集结屏南县城(双溪)、棠口等地,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即老六团),团部驻扎在双溪陆氏宗祠(千年古祠,福州十邑名祠)。政屏游击队100多人被编入第一营第二连。

2月中旬,第六团在叶飞率领下北上抗日。为巩固和发展政屏根据地,第六团在双溪设立屏南留守处,达文及部分政屏县委骨干奉命留下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不久,国民党屏南当局背信弃义,破坏和谈协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游击队战士,摧残抗日根据地。在危急关头,张达文去宜洋村指导工作及联系购买枪支弹药等事宜时,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双溪监狱。在长期的囚禁中,经受了敌人种种严刑拷打和高官厚禄的威胁、利诱考验,从不动摇革命的意志,坚贞不屈,守口如瓶,视死如归,并组织狱中同志开展反迫害斗争,使敌人的阴谋不能得逞,保存了党组织的机密。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狱中组织难友学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开展集体出狱斗争。1938年4月,国民党屏南县顽固派在双溪校场坪集体枪杀了狱中8名共产党员。张达文在这次“双溪事件”中壮烈牺牲,时年37岁。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