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闽浙边区的革命烈火激发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贫困妇女的革命热情。李家山、南山、熊岭几个邻村的李春香、阿掌嫂、陈六某、金彩云、金枝等8位青年妇女,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向往着妇女解放,期盼革命成功,穷人翻身。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志向,使她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心姐妹。她们视共产党为救星,奉红军队伍为神灵,以最朴素、最虔诚的传统习俗,在大路宫焚香盟誓,结为“八姐妹”,并将各自的原名改为:梅英、桂英、月英、兰英、秀英、玉英、春英、秋英。这八个名字中嵌含着姐妹们对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人刘英的景仰之情,她们发誓:跟共产党走,跟着红军闹革命。为了动员更多的妇女姐妹投身革命的洪流中,她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起成立了妇女协会,并推选“八姐妹”中的桂英、梅英为正副会长,从此,村妇女协会成为闽浙边区农村妇女追求解放的革命自治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好帮手。
在此后的日子里,“八姐妹”积极投身于拥军优属,扩红支前等革命工作,常相邀作伴,为驻扎在村里的红军将士淘米洗菜,缝补浆洗,制衣做鞋,日落晚归时还将鞋、帽、军衣带回家中赶制。她们还配合苏维埃干部翻山越岭到熊岭、凤桐、井头等村与土豪劣绅作斗争。参与分青苗的土地革命运动,通过自身的革命行为来引导广大妇女投身革命,谋求翻身解放。八姐妹们还冲破世俗,在红军的辅导下编排了《抓丁苦》《送郎当红军》等文艺节目,到各乡村演出,通过寓教于乐的革命文艺形式来传播革命思想。在李家山战斗胜利后的庆功会上,她们还与红军将士同台演出,受到刘英、粟裕首长的赞誉和军民的欢迎。
为解决红军和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进驻李家山后的用水不足,“八姐妹”与红军指战员共同洒汗挥锄,在合抱枫下挖掘“红军井”,解决了军需民用。至令,这口“红军井”仍以清澈和甘甜滋润着这块热土和村民。
革命斗争历练了“八姐妹”的革命心志,使她们更加成熟和进步,特别在李家山战斗中,“八姐妹”中的大姐,人称阿掌嫂的梅英,以过人的胆识和机敏智慧,智擒战败落荒而逃的敌指挥官———胖连长葛富春,被传为历史佳话。
1936年秋,在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实施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八十师对闽浙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围剿”,李家山70多间房屋被焚为灰烬,不少群众惨遭屠杀。之后在长达十三年的革命低潮和白色恐怖下,“八姐妹”无一人向敌人屈服,她们的革命精神始终不减,对党的忠诚始终不变,以不同的方式与敌抗争,直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