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三猛”虎将
2025-10-1308:55:25来源:

叶诚忠是20世纪30年代末坚持在江苏阳澄湖畔与日伪军斗争的36名新四军伤病员之一,是沪剧《芦荡火种》(后改编为著名现代京剧《沙家浜》)叶排长的原型。

叶诚忠,1919年出生于福建省周宁县玛坑乡东坑里村,家境贫苦。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红军游击队,经受了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磨练。

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挥师东进,与江苏省江阴、无锡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江抗”。10月,“江抗”西撤,在江阴顾山受到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伏击,被迫留下一批伤病员,叶诚忠就是这时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的36名伤病员中的一名排长。

“忠义救国军”将这批伤病员作为日夜搜捕的目标,叶诚忠等伤病员被围困在一片密密麻麻的芦苇丛中的沙洲上,不能生烟火,不能出港汊(港汊:河汊,分支的小河。河道窄小的小河流),受尽伤痛、寒冷和饥饿的煎熬。后来这批伤病员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帮助下转移到沙家浜养伤。

在沙家浜养伤的这批伤病员,虽然只有叶诚忠等26名战士活下来,但是他们没有向死神屈服,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更加顽强地坚持斗争。他们于1939年11月,与常熟等地抗日游击队合编,又重新组织起新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很快成为燎原的烈火。到1940年冬,新“江抗”发展到4000多人,编成3个支队,叶诚忠也由排长升为二支队一连连长。他不仅机智灵活,而且勇猛顽强,是江南抗日队伍中有名的“三猛”虎将之一。他那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作风,使敌人闻风丧胆。

1940年夏,他带领二支队一连夜袭江阴市桐岐镇,俘虏一个排的高杏宝部伪军后,与从横塘来到桐岐镇的50多名日军遭遇,发生激烈的巷战。身为连长的叶诚忠带头冲上前去,与敌人展开一场激烈的肉搏战,当场击毙10多名日军。在猛烈的冲击下,敌兵且战且退,最后全部龟缩到桐岐镇的一座庙宇大殿里负隅顽抗。叶诚忠率部连连发起猛攻,均未奏效。后来他采用火攻,把镇上的干柴集中起来堆在大殿四周点燃,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烧得鬼子哇哇大叫。少数窜出企图逃走的鬼子被战士们当场击毙,其余日军全部葬身火海。此战胜利开创了苏南东路歼灭战之先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特致电嘉奖。

这次战斗还是新“江抗”成立以来缴获武器最多最好的一次,特别是一挺崭新的九二重机枪,在以后的多次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新“江抗”的战史上还特地写上一笔“叶诚忠部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新‘江抗’第一挺重机枪”。桐岐歼灭战中叶诚忠的英勇与机智,再加上之前叶诚忠宣战杨沟楼,虽然右手负伤,却用左手挥舞大刀劈死罪大恶极的日军小队长萨一岛,烧毁日军汽船等显赫战功,让江阴人民欢欣鼓舞,把叶诚忠的部队称为“江阴老虎”。

为了开辟江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整编后任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一营副营长的叶诚忠,奉命挺进苏北,浴血奋战在江都、高邮、宝应地区。1944年1月5日,在解放宝应县大官庄战斗中,他率部向敌伪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当他冲到接近敌堡时,不幸胸部中弹,他用手捂住伤口,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了纪念他,中共宝应县委决定将大官庄一带命名为“诚忠乡”。新四军52团政治处为纪念叶诚忠等两位抗日英雄制作的歌曲《我们勇猛地跟进》至今还在传唱。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