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秀才”浴血记
2025-10-1308:55:56来源:

1894年农历八月的一天,柘荣溪坪里村一个贫困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在这之前,这家已有了三男一女,如今又多了一张口,父母亲并没有添丁的喜悦,反而是额头多了几道愁纹,也懒得给他取名,按排行就叫他谢阿拾。阿拾四岁时,同宗的一个叔叔见他长得清朗俊气,极为喜欢,经人说合将他过继为子并取名为谢员。养父家境不算太好,但还是尽力送他到四罗洋私塾读了几年。那几年在私塾读书,他和同学林爱成了好朋友。

作为当时柘荣不多见的一个乡村知识分子,为人正直的谢阿拾敢于替穷人排忧解难。

1931年冬的一天傍晚,谢阿拾进城会友。掌灯时分他辞别朋友步行回家。就在此时,突然有人大喊:“土匪攻城啦,快关城门。”一时全城大乱,街面上店门纷纷紧闭,街巷只剩下保安队奔跑的身影。原来是霞浦八保股匪头子厉木恭勾结霞浦南路土匪企图来柘荣劫掠。其实当晚土匪驻扎铁里坑并没攻城,可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动荡岁月里,一有什么动静百姓都会惶惶不安。

眼见出城不得,惶急之下,谢阿拾见身后一家店门开着,即闪身进去躲避,想等待天亮再作计较。就这样又饥又冷直到天蒙蒙亮,疲惫不堪的他才睡去。迷迷糊糊中,他头上挨了一棍,睁眼一看,只见几个穿长衫的人,手持木棍边打边恶狠狠地骂道:“你这土匪敢藏这里!”谢阿拾赶忙忍痛解释,领头的冷笑地说:“看你那个穷酸样,钻进我店里,不就是为了趁乱偷东西吗?”谢阿拾真是百口难辩,他清楚地知道,这个人姓林,他哥哥就是城里的恶霸。一年前姓林的欺负一个农民,谢阿拾看不过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通,今天他借机报复。幸而朋友得知赶来,谢阿拾才得以脱身。

这件事给谢阿拾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穷人遭欺,什么时候才能乾坤翻转?

1932年11月,林爱回柘荣秘密联系贫苦农民,第一个找的就是朋友谢阿拾。林爱的革命道理,让谢阿拾有了久旱逢甘霖的感觉,从此他有了思想的指路灯。他兴奋地多次参加秘密会议,积极发动群众,并将自己改名为谢珍,以纪念这寻求到革命的珍贵一刻。

1933年6月,马立峰到柘荣指导革命群众运动。谢阿拾参加马立峰直接领导的革命活动。作为农村的知识分子,他更易于接受理解革命道理。他白天写好标语,晚上与农友一道出去张贴标语。他长得威猛,再加上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说起革命道理深入浅出,在群众中很有号召力,很快就秘密串联了二十多位贫苦农民。下城上柴栏、龙山、岭边亭都留下了他传播革命道理、号召群众同反动派作斗争的身影。

1934年5月,柘荣下城成立中共霞鼎泰县委。县委内部建立秘密工作团,团长王陶生,成员有林爱、吴成、谢阿拾等人,主要工作是在霞浦、柘荣、福鼎、泰顺边区,发动群众建立乡、村苏维埃政府和开展分田运动。秘密工作团先在南门、西门、东门、上城、溪坪里等地组织贫农团,然后,由县委秘密工作团成员谢阿拾等人分片包村建立贫农团。

贴着“打倒反动派,拥护苏维埃”大对联的谢家祠堂,大门内外人来人往。祠堂里案桌边,谢阿拾正忙着挥毫写字,一张张对联、布告、信件脱手而出。谢阿拾同时还担任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柘洋一区文化部部长。他白天忙着,晚上还要去红带会上课。充满激情的革命工作忙得他不知饥疲,根本顾不上家里四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

红带会是柘荣的上城、溪坪街、岭边亭、南门厝等地革命群众组织的武装,可纪律不好,且领导权掌握在法师手中。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党组织委派谢阿拾去领导、改造红带会。

红带会的群众大都没有文化,谢阿拾晚上和他们一起,引“三国”说“水浒”,紧贴革命道理,红带会的群众很是信服。在谢阿拾的引导教育下,红带会虽然也照样祭坛喝朱砂酒,但誓词变成了“不投降、不叛变”,逐渐被改造成为工农群众武装———赤卫队了。为此,霞鼎泰县委书记王陶生等同志称赞谢阿拾“真不愧是革命的秀才”。

1934年10月20日,驻霞浦柏洋的国民党军第七十八师陈光世的一个营和福安赛岐高而山民团,兵分两路合围柘荣宅中村。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霞鼎、霞鼎泰两县机关人员五十来人奋力突围出来后迅速向坑坪、后垅、行河一带转移。敌人很快循迹紧紧跟来。谢阿拾和霞鼎泰县委、县苏维埃其他领导决定“各区、村人员队伍就地选择暗井、马兰溪、步竹、虎龙坑、后溪等村隐蔽”。政府机关随即转移到芦西坑、马坑、桃坑一带坚持革命斗争。

11月上旬,谢阿拾带领一支队伍和敌人几经周旋,且战且走退到岚前,随即又转到英山活动。一天,谢阿拾召集区村负责人在英山半龄开会,不料被国民党柘洋军民联防办事处兵队包围。危急关头,为了让其他人脱险,他毫不犹豫地大声说:“杨信水,我们两个走英山大路,其他人往后山走。”说完他即招呼杨信水,呼喊着向大路跑去。敌人果然被他们吸引,紧追不舍。一个月的反“清剿”斗争下来,谢阿拾忍饥挨饿体质很差,原来高大的身躯都有点弯曲,跨越英山底坑涧时步履迟缓,在不断响起的枪声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小腿,终力竭被捕。

敌人为抓到“共匪”的领导而兴高采烈,他们用番薯箩筐将流血不止的谢阿拾抬到田头洋村示众,而后押到柘荣城里联防办事处。为了逼他招供,反动派轮番用篾条抽打他,但谢阿拾只是连声斥责。看硬的不行,敌联保主任假惺惺地说:“阿拾啊,我们都是熟人,你何苦这样呢,只要你说了,马上给你上药治枪伤。”谢阿拾扬起头,冷冷地瞥了敌人一眼,紧咬牙关,忍着剧痛,转过头一句不吭,任由伤口流血。

11月11日,谢阿拾壮烈牺牲了。敌人将谢阿拾的尸体抬到赤岭边的白马墓前,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挂在柘荣南门上示众。

谢阿拾,为我们后代奏响了一曲高亢的生命理想之歌,他是柘荣的骄傲。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