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季,南方小城的木棉花就开放了,满树都是大朵大朵艳红的花,五片拥有强劲曲线的花瓣,包围着一束绵密的黄色花蕊,收束于紧实的花托,迎着春阳,傲然地昭示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把它称作英雄花。那些在革命年代里,无私地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英雄们,不正有着这样一种昂然的姿态吗?在闽东一带,汤银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革命妈妈”。她的一生,壮烈得正如同这开满枝头昂首怒放的红木棉。
汤银钗出生在霍童梅坑后洋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十五岁那年,她嫁到了虎贝中洋里村的叶世妥家。虎贝是个革命老区,那里交通不便,群山环抱,峰峦叠峰。就在这个地方,汤银钗开始了她为革命奋斗的一生。
1933年春天,她在弟弟、共产党员汤昌满的引导下参加了革命,担任交通员工作。她的一生从此与革命结缘。此后,她以自己的家作为红军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站,还把自己学到的革命道理向村里村外的劳苦大众传播。这年4月,红军工作团吴永庭等来到中洋里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组织贫农团,汤银钗第一个参加。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五抗”斗争,用地主囤积的粮食帮助贫苦农民度过饥荒。
作为一名交通员,汤银钗的工作不仅是送信、接待掩护红军和游击队员,还要帮助游击队采办生活用品。距中洋里村五里路的莲花心,是游击队活动的据点。为了保证游击队与设在古田的上级党组织保持联系,她主动承担起交通联络的任务。
1936年7月的一个傍晚,游击队领导得到敌人就要“围剿”五十里外的一个游击队山头据点的情报,必须赶在第二天天亮之前通知驻点的队员迅速转移。任务紧急,容不得拖延。汤银钗接受任务后,马上把信存在一个斗笠的夹缝里,戴着上路了。夜里下起了倾盆大雨,她担心信件被大雨淋湿,便摘下斗笠夹在腋下冒雨赶路,终于在半夜把信送到了目的地。而她却因为过度劳累又受雨淋,发起了高烧。游击队员们用竹床抬着她连夜安全地转移到了梅坑山上。
汤银钗一病愈,就又开始忙活了。她与大伙一起站岗放哨,照顾伤员,挖野菜给大伙充饥。她还唱起红军歌曲和当地流传的山歌,为大家解闷。她的坚强乐观大大地鼓舞了大家的革命斗志。
汤银钗不但自己为革命不停地奔波着,也时时把革命道理言传身教给身边的亲友。她说:“我们穷人为什么受欺压,因为我们手中没政权,穷人只有跟共产党闹革命,砸烂旧世界,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过上好日子!”她常常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上山为游击队搭住棚、送粮送菜。在她的教导下,五个儿子先后都参加了革命。至今,在中洋里一带还流传着汤银钗教子革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