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求真理投身革命
林秋光生于宁德县七都乡一个小商贩的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1923年,十二岁的林秋光赴霞浦教会学校读书。学校的进步教师魏阿拾,经常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当林秋光第一次听魏老师讲共产主义时,惊喜得睁大了眼睛,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
这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正拼命对我国实施经济侵略,大量日货充塞市场,引起了国人的反感与抵制。林秋光受到影响和感染,毅然同马立峰等人组织了学生联合会,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他带领同学上街游行,收缴商店日货。为此,他受到了校长邱约翰的训斥。
1926年,林秋光毕业后回到七都,以教书、卖字为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宁德县国民党右派与地主豪绅、封建军阀相勾结,镇压了刚刚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的工农革命运动,郑长璋等革命志士被杀。目睹这一切,林秋光再也不能安心教书了。他以走亲访友为名,奔波在福州、宁德、福安等地,打听政局、了解形势,通过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探索革命真理,开始寻找中国共产党。
1929年秋天,林秋光的同学马立峰在福安柏柱洋发动革命。他闻讯后,立即奔赴福安,投入了“五抗”斗争。次年,经马立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福安中心县委成立后,书记马立峰委派林秋光与詹如柏一起到溪尾一带开辟福霞游击根据地。
1932年冬天,福安反动土匪苏则由部二百多人,被闽东工农游击队击溃,匪首苏则由被击毙。余部四十多人由苏妻带领,逃窜到日秀山占山为营。一天,林秋光偕同表兄郑细田,乔装成卖豆的商人,向日秀山进发。他们一登上岭头,就被土匪抓住,苏妻亲自审问了他们,但看不出什么破绽。她见林秋光一副商人模样,沉思片刻,就下令把他们关押起来。次日,土匪命林秋光行文作饷。饷文发出的第三天,党组织就派人向日秀山送来了几百斤大米。苏妻大为高兴,消除了怀疑,留林秋光当了书记(即文书),郑细田当了警卫。
以后,林秋光常借行文作饷的机会,用米粉液把情报写在饷文上,通过大坪联络站传送到党组织手里。他机智勇敢地与土匪周旋,装着十分卖力,为土匪筹集钱、米、烟等物资。不多久,他就完全取得了土匪的信任,一个多月后,林秋光以打霍童为借口,把全部土匪带到周宁梅山,同时暗中报告叶飞同志。在叶飞的指挥下,闽东工农游击队迅速从周宁枣岭向梅山包抄,一个个匪徒如瓮中之鳖,束手就擒,苏妻也被击毙。至此,福安苏则由部土匪全部瓦解。
二、建立地下交通线,支援苏区反“围剿”
1933年7月,叶飞、曾志到宁德县开展革命工作。他们调查了当时城关的敌情,察看了水陆交通要道和战略地形,决定开辟“城关—飞鸾—三都—斗帽岛”和“三都—七都”两条水陆交通联络线。不久,林秋光受组织的派遣回到七都开展地下工作。
1934年底,敌人结集几个师的兵力向闽东苏区发动了残酷的“清剿”,闽东人民的优秀儿子马立峰、詹如柏等几位主要领导人相继牺牲。党为了保存实力,在战略上转入游击战争。这时,闽东独立师一百多人经常在巫家山一带驻扎并开展武装斗争,部队的粮食、药品非常缺乏。
一天,叶飞、丁立山(三都联络站站长,公开身份是百克医院院长)在林秋光带路下,详细观察了七都一带地形,决定由林秋光负责开辟“七都—桥头—溪口—巫家山”的秘密交通线,为游击队运送粮食等给养。林秋光夫妇配合城关党支部派来的马佬志同志(溪口联络站站长),很快完成了这项任务。
七都地霸林文干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清剿”,专门组织反动民团三十余人,监视七都一带水陆交通活动。林秋光不惧危险,千方百计躲避民团的耳目给红军游击队运送物资。只要一接到红军游击队的通知,他和联络站的同志就马上准备粮食和军用品,运到桥头。他们用盐或蚵做底面,把粮食放在箩筐的中间,上面铺上谷壳,盖上草木灰,挑担扛锄,装着送肥下地的样子,巧妙地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将物资化整为零运往根据地。
运粮的路线是沿溪西行,经溪口站,如果路上遇敌或接到情报,就转道向北边山上,由畲村际头、高山、巫家山路线运送。每次运粮队二十多人,每月一百多担,源源不断地把粮食、枪支、弹药、手电池、药品、草鞋、印刷机、油布、报纸等物资,送到桃花溪、梅坑等革命根据地。
1936年,七都地下党支部建立,林秋光任书记,工作更忙了。他同郑细田、蔡祥吉、妹仔四人,在际头资福寺为游击队储备了八十多担粮食。一天晚上。颜德兴土匪一百多人,包围了资福寺并抢走了全部粮食,逃入华镜。当夜,林秋光赶去周宁枣岭报告叶飞同志。第二天,叶飞带领游击队一百多人包围华镜,打败了土匪,夺回了全部的粮食,还缴获了一百多支枪。
1937年春末,国民党省保安第二旅旅长黄苏率部在宁德“驻剿”红军游击队,形势十分危急。6月间,林秋光往三都百克医院联系工作,在三都碾米厂楼上与人谈话时,被敌人包围,在这万分危急之时,他立即用钞票包裹密件,投入火堆,随即被捕,在城关保安队旅部关押期间,面对敌人的百般威胁利诱,林秋光大义凛然,保守党的秘密,使敌人一无所获,十多天后,敌人因证据不足,无法结案,由七都林家“仁、义、礼、智、信”五房出面保释,放回林秋光,
三、组织农会斗土豪,留守后方闹革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林秋光以七都小学义务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以宣讲“民生主义”“研究农业改良”为名,在七都黄厝祠堂成立农会,报名参加的有一百多人,林秋光当选农会主席。随后,又在张厝、后林、沈厝等大厅召开农民大会,大会都是由丁进朝主持,林秋光作报告,林秋光主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政策,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抓丁、征粮、派捐,阻止土豪劣绅垄断粮价,禁止粮食出海。农会还决定把派给贫苦农民的房屋捐摊到土豪劣绅的头上,取消贫苦农民所欠地主的一切旧债,实行“二五”减租、“三五”还粮,废老秤,用市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会员很快发展到五百多人。
林秋光还自编评话、小调等文艺节目,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四抽三,三抽二,单丁匹马也要行”的抓丁制度,激发了人们团结抗日的热情。这年,恶棍地主林慈品在马厝里把一贫女强奸并致其怀孕,其后又见灵坑王姓富女有财有色,抛弃贫女,重娶富女,引起公愤,林秋光抓住此事,教育、锻炼农会会员。在林慈品结婚那天,他带领会员拦住了新娘的花轿和大锣龙伞仪仗队,又用一顶女轿将马厝里怀孕的贫女抢先抬进林家,强行举行婚礼,公开批判恶棍地主的劣行,打击了地主土豪势力,显示了农会的权威。
1937年秋,闽东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指示,同国民党福建当局展开合作抗日谈判。年底,双方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义。1938年1月,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林秋光准备随六团北上抗日。这时,叶飞团长向他传达了党组织的决定,留他在后方,继续领导农会,坚持地下斗争,林秋光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留在了家乡。
四、英勇就义,气贯长虹
在林秋光的领导和影响下,七都周边的南埕、拱屿、下塘、六都、濂坑、城关等地农会(盐民协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农会声势浩大,城关地主蔡明西、周宇伦吓得赶紧把已收的租粮退还给七都贫农。七都地霸林文干等人,见农会日益壮大,对林秋光恨之入骨。他们以“鸣锣惑众,土匪暴动”等罪名,向县府告了林秋光的状。
1938年3月23日晚上,国民党保安第二旅旅长李树棠勾结七都地主,调动驻扎在漳湾拱屿的一连盐兵,偷袭七都农会。恶棍林慈品带路包围了林秋光的住处,林秋光、缪舜华及农会干部十人先后被捕。七都地主还以重金收买敌连长,要他就地枪决林秋光。
24日清晨,林秋光被提审。敌连长大声问:“七都农会有多少人?”林秋光瞥了他一眼,答道:“你眼睛能看到的都是。”“头头是什么人?”“我,林秋光。”敌连长火冒三丈,狂叫:“用大刑!”林秋光被按倒,绑在长凳上……酷刑折磨得他死去活来,但敌人一句口供也没得到,只好草草宣布“就地处决”。
中午,林秋光被押赴刑场,沿途围满群众,很多人泣不成声,但林秋光昂首挺胸步向刑场。他一边走,一边向乡亲们激昂地说:“农会要团结!革命一定会胜利!”最后还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万万岁!”英勇就义于七都坊下坪。
林秋光烈士为建立革命武装、创建农会和保卫苏区做出了宝贵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人民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