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镇屏南双溪东街,距旧县街百余米外,有一幢百年老屋,主人是古镇有名的老裁缝彭履须先生。
老师傅身材瘦高,但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讲话慢条斯理,富有节奏感。他是双溪德高望重的长者,儿子、儿媳是他裁缝手艺的传人。
彭师傅厚道诚信,工艺精湛,从事裁缝手艺数十年,有“双溪第一剪”的美称。
1938年正月初三,新四军六团团部300余人,在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等领导率领下,从棠口、龙源、贵溪等地沿官道进驻双溪。团部文职人员警卫排百余人驻扎在千年古祠陆氏宗祠,战地文工团、特务连驻扎在文庙、双溪小学、明伦堂等处。当时正值严冬,天气寒冷。许多同志仅穿双层夹袄和军装外套,在寒冬腊月里,显得异常单薄。但将士们仍然斗志昂扬,紧张有序地进行整编工作。
彭师傅听说六团在完成整编后要开赴江北抗日前线。他望着衣着单薄的将士们,心疼地说:“这么冷的天,穿这么薄怎么行呀!豁出我这条老命也要赶制出来,让孩子们穿上棉衣!”他自告奋勇向团部领导和县政府领取100套棉军装的缝制任务。此时天寒地冻,彭师傅仍带着妻子与堂弟等七、八个人,夜以继日地赶制军服。手脚冻僵了,就伸手烤烤火笼、跺跺脚跟;手腕冻烂了,用凡土林、桔皮酒擦擦;肚子饿了,啃一个焖地瓜充饥。经过一星期昼夜加班奋战,终于在正月初十晚上,他们将100套棉军装送交老六团军需处长手中。
当叶飞、阮英平看到彭师傅一家人送来赶制的崭新棉军装,又看到老师傅双手因为冻伤涂满凡土林药膏时,激动地连声道谢。叶飞动情地说:“您这是送来屏南人民拥军支前一片赤诚的心,谢谢你们鼎力相助。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厚爱,北上抗日战线,御敌卫国,奋勇向前,报效国家!”当阮英平把缝制棉军装工钱递给彭师傅时,彭师傅连连摆手:“我是一个贫苦的手艺人,身体虚弱,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但我心底十分明白,如果没有你们这些血性青年挺身而出,北上抗日,那将没有我们国家,更不要说我这么个小家了。今天我一家人能为大家缝制军装,就是为上前线杀敌卫国的勇士们尽绵薄之力,这是应该的,不值得感谢!”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情不自禁地拍手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