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东大地,传诵着张立贵的名字,这位有志青年,在革命站争的腥风血雨中,用自己二十七载的生命,谱写了一首红色的革命赞歌。
张立贵的家乡寿宁县坑底乡欠坑村,丛林莽苍、流水潺潺。在村里老人们的记忆中,张立贵是个聪明伶俐长相英俊的后生。张立贵,又名张老益、张佬一,1910年2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张道应勤劳善良,其母吴秀珠是浙江省庆元县官塘村一位秀才的女儿,夫妇共育四个儿女,张立贵是他们唯一的男孩。张立贵聪明伶俐,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长大。八岁时,立贵和小伙伴们一起进私塾读书。十八岁时,父母送他进县城读书。二十四岁那年,张立贵遵从父母之命回到家乡相亲完婚,迎娶了庆元县白柘洋村大户人家的闺女吴银花为妻。此后,张立贵就在家中帮助父亲干农活,做些小本生意,挑着花线、药品等来往于庆元、景宁、泰顺三县与寿宁交界的乡村间。日子久了,他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也结识了不少朋友。
1933年2月的一天,张立贵挑着货郎担来到上东村,恰逢红军路过上东欲往龙泉县,想请人帮助带路。张立贵挺身而出帮红军带路,走了十多天。这期间,红军战士给立贵讲了很多革命道理,使立贵心中萌发了参加革命的念头。
1933年4月,中共寿宁特别支部派革命骨干叶藩(叶贞福)到坑底一带发展红带会,在上东遇到张立贵。经过几次交往,叶藩觉得张立贵有文化,机灵、可靠、人缘好,且思想倾向革命,就介绍他加入红带会。在叶藩、张立贵的领导下,寿宁西门坑底一带的红带会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打土豪,筹财政,打开地主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穷苦农民。7月间,张立贵率领红带会配合叶藩在浩溪牛栏冈截击敌人,把敌教导团一个排打得落花流水。8月中旬,他又同叶藩一道带领浩溪、龙溪、地洋、欠坑、楹垱洋等村共三百名红带会队员,参加攻打西门坑底敌据点的战斗,消灭敌兵十余个,抢占了坑底北门敌军前哨阵地林山。当敌人大批援兵到达之际,他配合叶藩迅速组织队伍突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9月,经叶藩介绍,张立贵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张立贵,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深入群众中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支持革命,号召群众团结起来向欺压百姓的反动派做斗争。1933年11月,张立贵与伙伴陈庆重到白柘洋村,召集全村各户主开会,宣传建立革命政权的道理。群众推选胡正理、吴先振、吴先锦、吴志瑞、吴先春、吴先蕃、吴先端等七人组成村苏维埃政府,对外称“七部委”,直属寿宁县革命委员会领导。
1934年初,革命主力撤到福安北区,寿宁革命转入低潮。时任游击队队长的张立贵毅然接受留守地方的任务。他联合陈庆重、郭敬登游击队,依靠当地群众,坚持开展革命活动。这期间,张立贵抓好游击队的自身建设,扩大队伍实力,发展游击队员,并到庆元县发展党员,拓展游击区,壮大革命力量。1934年12月,在张立贵、陈庆重主持下,庆元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白柘洋村支部建立了,胡正理任书记,支部隶属中共福(安)寿(宁)中心县委领导。
1935年春,闽东特委从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加强寿景庆地区的领导,先后派出福寿六支队、七支队到西区,配合坚持这一带活动的张立贵、陈庆重、郭敬登游击队开展对敌斗争。此后,两方面部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从镇反入手,在横塘、竹溪、南阳等地连续镇压了郭志林等二十多个民愤极大的地主恶霸,攻打了泮洋等地的反动民团、省教导团、县保安队,革命声威大振。
张立贵待人和蔼可亲,又能写一手好字,群众很喜欢和他在一起。
1935年8月间,中共福寿中心县委在寿宁上地洋村成立中共寿景庆县委,分别在上地洋村、新安村和庆元的官塘村、白柘洋村成立区委组织。张立贵任白柘洋区委书记。寿景庆县委根据斗争的需要,以第七支队为基础整编张立贵等另两支游击队,成立寿景庆县游击大队,叶藩任大队长,张立贵任副大队长。在叶藩、张立贵等人的努力下,寿景庆边三十多个乡村相继成立了村苏维政府。各乡村游击队、赤卫队、贫农团等革命组织蓬勃发展,县游击队也由原来的五十多人发展到一百七十多人、八十多支枪。不久,中共福寿中心县委又在寿宁、景泰、庆元边界成立寿泰景庆县游击队,叶藩任队长,张立贵任副队长。
闽浙边界革命形势的发展,引起敌人极大的恐慌。1935年10月27日,闽浙两省保安队配合敌五十六师属部疯狂进攻官塘、白柘洋苏区,大肆逮捕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仅白柘洋村就被捕四十二人。当时叶藩、张立贵部就转移到白柘洋周围的深山老林里,平时食住都是由“七部委”交通员吴先锦安排。米、菜由事务长吴先蕃、吴先春负责。吴先瑞派人送信联络,治病由吴先治用祖传草药医术打理。在这次“清剿”中,敌人杀害了官塘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先模、白柘洋村党支部书记兼苏维埃政府主席胡正理以及被搜查出有给游击队派米派菜清单的吴先杰和为游击队伤员治病的吴先治,还抓走“七部委”成员吴先振、吴先锦等。
1935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闽浙边的革命形势。刘英、粟裕、叶飞、范式人、陈挺、范振辉、叶藩、王助、饶守坤等人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闽东独立师、闽北独立师、寿泰景庆县游击队云集闽浙边,活动于平阳、泰顺、庆元、松溪、寿宁、福鼎等县之间,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进行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张立贵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结合庆元、景宁一带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创建苏区、巩固游击区以及瓦解、收编大刀会等工作。
1936年1月24日夜,叶藩、张立贵率领寿泰景庆县游击队在石湖、大洋、吴坑等乡红带会的配合下,从半坑出发攻打景宁英川、隆下等敌据点,抓获一民团头子,缴获枪十多支,筹款千余元(银元)。此后,他们还相继在左溪、隆宫等地打了几次胜仗。
1936年夏,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寿泰景庆县游击队改为独立营,叶藩任营长,张立贵任副营长。10月,敌人“清剿”闽东根据地福寿地区。范式人率领短枪队四十多人撤至官塘一带,在白柘洋后洋头的山上隐蔽四十多天。叶藩夫妇、许威、陈庆重等人也都相继隐蔽在白柘洋的山上数月。张立贵发动白柘洋村的群众为他们搭篷住宿,购买物资,供给粮食。范式人等人转移后,敌人烧毁白柘洋大片森林。
1937年初,为避开敌人对岗龙苏区“清剿”的锋芒,时在坑底榅垱洋的闽东特委领导人叶飞、范式人、阮英平研究决定,将特委机关转移到大壑底。此后,寿景庆地区的革命斗争得到进一步加强。张立贵按特委指示,一边抓好区委工作,一边配合叶藩带领营部战士打敌人,筹经费,开展统战宣传。
1937年2月初,张立贵率部分战士在左溪一带活动,队伍行至中央厝村时,遭敌三一一团二营五、六两连堵截,张立贵在战斗中身负重伤。4月,范式人率领红军主力向宁德集结,寿泰景庆中心县委转移到寿(宁)政(和)边界。由于张立贵在白柘洋战役中负伤,无法随部队转移,县委书记范振辉决定张立贵留在当地养伤和坚持活动。
5月14日凌晨,国民党省保安困“清剿”部队派兵包围了欠坑村,抓走张立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及革命群众十七人,并扬言三天后若见不到张立贵,便把所抓人质全部枪决,村庄全部烧毁,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隐蔽在欠坑村水尾大墓林山寮养伤的张立贵不顾身上伤口未愈,准备出山请兵,营救被抓群众,却被叛徒刘水高发现并通报敌人,张立贵被捕。
敌人对张立贵百般诱骗、严刑逼供,多次重刑审问。张立贵始终守口如瓶,宁死不屈。敌军无法从张立贵口中得到信息,于6月初将他押至斜滩水尾,用“点天灯”的酷刑杀害了他。张立贵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七岁。